怀揣三心二意当好乡村振兴答卷人浙江
-04-:40
浙江新闻客户端
严秀才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笔者所在的东阳市,一场声势浩大的“乡村振兴·歌画东阳”大讨论、大比武、大展示主题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开展,这只是之江大地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的其中一个缩影。共话共促乡村振兴,正成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人民在认真书写的大文章。作文者最忌心猿意马,但在做好乡村振兴这篇答卷中,怀揣以下的“三心二意”,未尝不是好事。
一是匠心务农。“食为政先,农为邦本。”无论社会如何变迁,农业作为衣食父母、就业之本和生态之基,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不会改变。在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当下,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等问题更应警钟长鸣,必须要有“工匠精神”来支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天台县“葡萄教授”葛凌腾等就是农人匠心的典型。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兴起以及农业老工艺的愈发受宠,现代农业突出了绿色高效标准,亟需增加更多有匠心、高技能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是爱心献农。“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当农民很辛苦,回归农村投身建设、立足农村服务基层同样不容易,都需要一颗对“三农”工作的爱心。党委政府应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政策扶持、项目安排、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对资金、干部队伍配备给予保障。镇村干部应树立扎根于农村、心系农民疾苦的担当与奉献精神。
三是初心为农。“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和矢志反哺“三农”的初心。只有上下不忘初心、真抓实干,把“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战略,不只是为工商资本投资发出的冲锋号,更是向那些对农业有情愫、对农村有情怀、对农民有情感的人吹响的集结号。对于社会力量,尤其是回归的乡贤而言,应重在久久为功、回报桑梓,而非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
“二意”者,首先是发挥创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20字总要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五个振兴”,做好产业融合、人才回归、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社区治理等工作,关键还是要依靠创新,借助创意。浙江乡村不乏首创精神,譬如东阳的花园村,在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强党建、兴产业、重生态、善治理、惠民生,实现了“村民比市民富、村容比城市美、生活品质比城市高”的梦想,就是坚持创业创新还有无限创意的成果。
其次是营造“诗情画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对乡村振兴中保护原有自然生态提出了要求。而实现“产、村、人、文”融合发展,把乡愁留住,则需要营造“小桥流水人家”一般的“诗情画意”,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耕文化、乡风文明的保护与传承。从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看,只有“诗情画意”的乡村,才能满足当下城市中产阶级对“第三空间”“逆城市化”的迫切需求,从而在乡村旅游、民宿、养生养老等产业中脱颖而出,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
乡村振兴,既是一项肩负光荣梦想的政治任务,也是一个你追我赶的经济战场。在抢抓机遇、群策群力、创新图强的征程中,强调“三心”加“二意”,归根结底还是一心一意为乡村谋发展、抓振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