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谪仙飞腾直欲去
本文转自:绍兴日报
韵迦闳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诗中,天台山是颇特别的存在。李白不但梦中想往,且在现实中屡屡表达“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送友人寻越中山水》)、“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琼台》)的游天台山心愿。谪仙的揄扬也令天台山成为时人与后人的“诗与远方”。
不过,很多人向往的“天台山”或许更多是一个文化符号。提及“天台山”,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它得名于天台县。事实上,情况或许正好相反。天台县自三国吴初始立县,称南始平县或始平县,至五代末年,始因天台山而改称天台县。天台山之得名,据唐李吉甫《十道志》记载“上应台宿,故曰天台”,天台山得名于二十八宿中位于牛宿和女宿之间的台宿。“天台山”意为天上星宿之地,神仙居所。
历代对天台山地界的认识也有差别。南朝陶弘景《真诰》中说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围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登真隐诀》中认为天台山脉蜿蜒于金华、绍兴、宁波、台州等地。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和明传灯禅师《天台山方外志·形胜考》划出天台山西北面的范围。《大清一统志·天台山》将其限为天台县北山。据民国《台州府志》记载:“天台山在天台县北三里。自神迹石起,至华顶峰皆是,为一邑诸山之总称。”综合文献记载基本可判定,古人笔下的“天台山”有主峰和山脉之别,而今所谓天台山应是台州市天台县境内山脉。东至筋竹岭,与宁海交界;西至大盘山,与东阳交界;南至杜潭岭,与临海交界;北至架龙岩,与新昌交界,范围广大。
天台山景点众多,自古有“大八景,小八景,有名有胜三十景,究竟共有多少景,数来数去数不清”之说,尤以石梁飞瀑、华顶归云为景致之最。
“石梁飞瀑”集天下山水奇观于一体。石梁为花岗岩天生桥,横亘崇山翠谷间,长约七米,面宽不盈尺,中凸端垂,苔藓满缀,远望如飞虹横跨、苍龙耸脊、巨蟒弓腰。石梁之上山峦间,有金溪和大兴坑两条溪水,左右交汇。因溪涧岩石坎坷,水流多次折跌,终在石梁周围聚集成巨大的雪浪团,从梁底喷涌穿跃,坠入三十余米深的幽谷之中。瀑水飞泻,声若惊雷,梁瀑相应,成就奇险胜景,历来引人倾倒。唐代僧人寒山游石梁后有《诗三百三首》云:“瀑布千丈流,入铺练一条。下有栖心窟,横安定命桥。”尽显飞瀑恢弘惊心的气势。徐霞客在其游记的开篇之作《游天台山日记》中直言:“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龙,飞瀑喷雪,几不欲归。”
石梁之东为金溪,这是华顶山北麓下来的剡溪正源。沿溪行走,穿树林,翻小山,就能看到华顶。华顶山是天台山最高峰,这里群峰叠翠,白云缭绕,晓雾昏烟,云气氤氲盘结,故有“华顶归云”之称,诗僧灵澈赞美:“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李白登临此处,作诗云“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极言壮阔之美。
天台山既为传统名山,近年来,随着“浙东唐诗之路”的兴起,重要地位更加显现。年,天台县提出打造“百里和合唐诗廊”,谋划通过“文旅融合”,融入新时代特色元素,推动“静态”的唐诗生动起来,以期重塑杰出区域文化的荣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天台山也会成为更多今人的“诗与远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8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