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进村入户三门珠岙诉小站搭起连心

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是开展人大工作的重要平台,更是贴近群众的重要窗口。然而,在乡镇(街道),由于行政村多、分布广,集中一处设立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不便于镇域内地处偏远的选民反映情况。如何方便代表贴近选民,及时有效地收集村情民意?

在三门县珠岙镇,当地结合选区划分情况,在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基础上,以“小型、灵活、高效”为基本原则,主动拓宽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服务选民渠道,创推人大代表“诉小站”制度,严格按照县、镇两级人大代表所在的选区,将全镇划分成14个“诉小站”,打通选民诉求获取“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人大代表服务选民“零距离”。

完善构架代表履职更“接地”

珠岙镇地处三门县的“西大门”,是三门老工业基地,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发展进程加快,基层治理面临不少难题。

珠岙镇人大在多次调研中发现,乡镇人大代表联络站推行以来,人大代表倾听民声、收集民意有了渠道,但也存在组织架构、活动形式、民意获取和意见流转等“四不够”问题,一些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反映不上来,形成民声“隔离带”,导致矛盾集聚。

如何拓宽民意反映渠道,及时了解选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好身边的事?去年10月,该镇人大积极延伸代表履职触角,创新人大代表履职方式,“诉小站”制度应运而生。

原先,珠岙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下设4个代表小组,每个小组由镇域各级人大代表组成,通常人数较多,且来自不同选区,很难有效开展选民接待活动。“诉小站”则打破原有组织构架,将“镇人大主席团-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代表小组”变为“镇人大主席团-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人大代表诉小站”,4个代表小组被14个“诉小站”取代,每个“诉小站”由“1个县代表加3至5个镇代”组成,负责“3至5个村共计名左右选民”,做到代表相互不交叉、不跨组,更加细致入微地倾听选民心声,解决选民诉求。

诉小站成立

“‘诉小站’推行后,区域划分更加合理,代表履职意识更强,对选区情况更了解,选民和代表关系更加对应,政府和选民之间更加贴近,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更加顺畅,改变了以往选民不认识自己选出的代表,代表不知道对谁负责的尴尬局面,真正体现了‘人民代表人民选、选好代表为人民’的初心。”珠岙镇人大主席陈欢鹏发出感叹。

自建站以来,无论是代表开展接待活动的频次,代表参与数还是接待选民数量,较原本坐等选民上门明显翻翻。

进村入户民意收集更“走心”

盛夏傍晚,珠岙镇岭口村村民休闲广场上,三门县人大代表、“诉小站”第十一组组长俞高区正和村民们围坐一起乘凉聊天。“近期,大家有哪些诉求,对村庄发展有哪些意见和建议?可以畅所欲言,就像拉家常一样……”“接地气”的开场白,让村民一下打开了话茬子。

短短1个小时的饭后闲聊,经济、交通、教育、卫生等各类热点难点问题,都被俞高区一一记录了下来。这是珠岙镇人大代表“诉小站”收集民意的日常一幕。

不同于人大代表联络站定期定点开展活动,“诉小站”无固定办公场所,经常选择对应村的主题党日、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议以及百姓的田间地头和早中晚时间,上门拉家常、搓白搭,拉近代表和选民之间的距离,选民更愿意说出真心话,收集的诉求更实在、更迫切,从而变代表被动倾听民意为主动深挖诉求。

代表走进老年活动场所,主动深挖选民诉求

代表走进选民家中拉家常,了解民意

“诉小站”第十一组负责岭口村、胡周等周边村庄的选民接待。组长俞高区是企业家代表,曾任岭口村村委会主任,在群众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其余4名镇级人大代表也曾在周边村担任过村干部。他们凭借着来自选民、熟悉民声的优势,小事各自行动,大事迅速集合,极为高效便捷。

岭口、上方区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三门县重要的长途汽车客运集散中心,往来旅客较为集中,但是岭口上方却没有公交车站点,而且距离最近的马湖公交站2公里左右,村民反映转车不便,急需解决。了解情况后,俞高区以闭会期间提交建议案的方式,建议把公交车终点站由马湖村延伸调整至岭口村,中间增加上方片停靠点,方便高速出口下车旅客、岭口周边百姓入城。

最终,经过和交运部门反复沟通交流,百姓出行难题得以顺利解决。“以前有诉求,不知道去哪里反馈,自从有了‘诉小站’,大小问题可以随时随地反馈,真的是方便又贴心。”岭口村村民俞高坚道出了珠岙百姓的共同心声。

诉小站站长俞高区向交通部门对接,表达选民诉求

有求必应诉求解决更“全速”

民呼+回应,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珠岙镇山岙村百姓以种茶为业,全村共有茶园约亩,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山区气候,当地的茶叶芽头肥壮,质量上乘,但由于工艺受限,近年来茶叶一直增产却不增收。特别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客商无法上门收购,茶业卖不出去,茶农愁上眉头。

“种茶20多年,像今年这样,近一个月客商进不来,茶叶出不去的情况,还是第一次遇到,郑代表快帮我们想想办法吧。”年初,不少山岙村村民找到三门县人大代表、“诉小站”第十一组组长郑晓龙求助。郑晓龙深知,要想打开茶叶销路,关键是提高工艺,打响品牌。

一番思索后,郑晓龙随即向上反映情况。珠岙镇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在省派结对帮扶驻村指导员林子文的牵线搭桥下,山岙村获得55万元帮扶资金,开办了扶贫茶厂,购买多种全自动、半自动化茶叶加工设备,可制作“龙井”“毛峰”“红茶”“碧螺春”等不同形态及品种的茶叶,为应对市场需求打开了路子。目前,扶贫茶厂共计加工、销售茶叶余公斤,销售额近60万元,带动全村多户茶农受益、10多户低收入农户致富。

扶贫茶厂加工忙

“多亏‘诉小站’牵线帮忙,村里有了扶贫茶厂,茶叶品质好了,销量提高了。”不愁茶叶销售的山岙村村民郑小柱眉开眼笑。

“有求必应、方便高效”是珠岙群众对人大“诉小站”的直观评价。据悉,“诉小站”收集诉求后,人大代表联络站会主动对接业务主管部门,在充分沟通协商、寻找解决办法的基础上,再邀请部门站所负责人进代表联络站,与选民面对面沟通交流,能办即办,不能办的做好解释说明,大大提高了诉求办理效率。

去年10月运作以来,“诉小站”共收集各类诉求余条,转纪委信访处理的余条,交办相关部门办理的52条,通过闭会期间建议案上报县人大常委会5条,其余办理条件不成熟或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诉求,及时予以解释说明,选民满意率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77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