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国清寺,智者大师,为晋王杨广受菩萨
金陵被隋灭亡,智师便策杖于湖北、湖南一带,路过盆城,忽梦老僧对他说:“当年陶侃所崇奉的文殊师利菩萨瑞像,敬望您守护啊!”智师于是往栖庐山东林寺,终于见到原由陶侃崇奉、后由慧远法师供奉在神运阁的文殊师利图像,始知盆城老僧所说的灵验。后来,浔阳叛军焚烧寺宇,唯独庐山毫无骚扰。智师护像之功,就在此啊!
秦孝王(隋文帝的第三子)听到智师的名声,派使臣延请他来相见请教。智师对使臣说:“我虽想与大王相见,终恐法缘不足啊。不久,秦孝王派人催促。智师迫不得已而去。正待解缆发船,忽遇大风,数十日大风不止;而这时江南高智慧等妖贼作乱,水陆道阻,遂不成行。
晋王杨广(隋文帝第二子)当年管辖淮海一带,万里安定清明,慕义尊贤,愿舍身佛法,派使臣招引智师。智师携钵按期来到,对晋王说:“我与大王深有因缘,所以顺水背风,不日而至。”晋王就是在这时从智师禀受菩萨戒的。什么是菩萨戒?天台宗四祖智顗为杨广授菩萨戒
智师在接受晋王请戒前,曾数番推辞:先陈说自己德望不高,次让名僧自代,后举同学自代,三次均辞让不掉,只好提出四个要求:
一,我虽喜坐禅,但行不称法,年事已高,仍守在绳床,扪心自问,徒有虚名而已。他人吹嘘我,我厌恶言过其实,愿他们不以禅法来欺侮我。
二,我生长在边地,长期遭遇离乱,对于庠序之仪已不熟习。口又拙于言辞,老庄方外虚玄义理,我不屑说;俗世进退法则,我则一无可取。虽然很想谨慎待物,终恐因朴直而得罪人。请不要指责我办事不合规矩。
三,我很想传灯化物,以报法恩。若我身当戒师典范,应重去就。但若重去就,则缺传灯准则;若轻去就,又要招人讥诮。避嫌安身之法,主要在通法。望让我许身为法,而免受轻重去就之责。
四,我三十多年生活在水石之间,因此形成习惯。今国家统一,佛法再兴,错蒙见爱,沐此圣恩,我当竭尽不肖之力化导众生,以酬答大王的外护恩德。但我若隐逸山林的念头生起,请让我回山安养,以终残生。
若大王答应我这四项要求,我才承旨。”
晋王急望受净戒,便答应了智师的要求。
晋王的《请戒文》说:“弟子祖辈积善,生在皇家,幼承庭训,宿世种下善根,所以今天能得福报,妙机渐悟。我耻于修学小乘之道,希望优游于大乘,耻笑那些仅止于化城的证偏空涅槃者,誓登佛乘涅槃的彼岸。菩萨修六度万行,以戒善为先;菩萨修十重戒,以专持最为上品。好比造宫室,必先作基址,若挂在虚空,终不能成。孔子、老子和佛家,都讲究从师禀学,如金子须以火熔炼。没有仪轨,如何成就?诚须以能仁(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和尚,以文殊作羯摩阁梨,而又藉人师显传圣戒,从近到远,感而能通。如当年萨陀波仑,因求般若波罗蜜法,七日七夜,闲林悲泣,欲卖身得财,供养般若及昙无竭菩萨。又如善财忘身求法,根据文殊菩萨指示,南行历百余城,参五十三善知识,而证人法界。佛经中有明文,并非猜测,能深信佛语,幸遵教诲。大师是佛门龙象,戒珠圆净,定水澄清,因静发慧,得无碍辩才,先人后己,谦让美德,名声远闻,众皆知晓。弟子我虔诚遥盼,命人远迎,每恐因缘有差,难以留住。大师既承命前来,我始放下此心,如除三雾,即消烦恼。以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总管金城殿设千僧会,敬请大师授菩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大师以方便智度,归宗奉极,以此胜福,奉荐至尊皇后,作大庄严,同如来之慈,普诸佛之爱,等视众生,犹如一子。”
智师说:“大王不以尊贵,能纡曲遵奉佛圣大乘经戒,止一切恶,持一切善,故法名宜称总持。”晋王说:“大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智师将斋戒所获财物六十余种,同时回施各僧众,广种悲敬两田,使福德增多,以资家国香火。
授戒毕后,智师乘大船遨游衡峡(往衡山营建功德,报慧思法乳之恩)。晋王一直乘驾至贵州,临江奉送,馈赠隆重,胜于先时。恰逢便风,朝发夕还。当时,江边道俗都延颈候望,扶老携幼,奔赴戒场,穿黑戴白,云集讲所,听众共五千余人。
智师为报答地恩,想到荆襄地处偏僻,众生未尝闻经,既然当时天下太平,玉泉山也将重建,于是便在当阳县玉泉山建一精舍。蒙隋文帝敕赐寺额,号一音寺,后改称玉泉寺。此地本来荒险,神兽毒蛇众多。俗语说:“三毒之薮,践者寒心。”但智师创寺期间,却毫无令人忧患之事。
当年春夏间,发生大旱。百姓都说是神灵发怒。智师便亲至泉源,为灭除邪物,口中诵咒,两手挥舞。随所指之处,乌云霭霭,笼山而来;长虹灿烂,从泉水中跃起。大雨倾盆而下,旱情得解,百姓歌咏满路。
荆州总管、上柱国宜阳公王积(按:据《南史》,应作王世积)到玉泉山礼拜,见了智师威仪之状,战战兢兢,汗流不止。出来后,语人说:“我屡经军阵,在危险的境遇中,反更加勇敢,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畏惧的!”
当年(开皇十四年),晋王遣使奉迎智师。荆襄百姓攀留不得,望断行舸,遥致敬礼,送别的人群满路。智师重到江淮,道俗欢声再起。晋王受戒的消息已先传闻;智师的智慧般若,道俗又可从之禀受了。
晋王在《请戒文》中说:“弟子我多么幸运!承蒙大师错爱,无量劫以来,悉蒙开导。色心无作之戒,当年已经虔受。身虽纰陋,心护戒律,四禅八定之支林功德,皆在定中获得。作为国家藩镇,皇臣皇子,岂止藉四缘(荷国、镇藩、为臣、为子),便能人三昧?像阿难那样,人定后,见定光,断见惑,得初果的人,其实很多;修得慧解脱(即修自性念处,缘理断结,除自性过)的人,作我朋辈,一定不少!即日我欲再伏修智断之德,作名教的领头人,使法流不断,兼用以治国。不知像我这样的钝根,能否受开化?师严道尊,能否同意?我宿世根浅,能否发萌善根?菩萨应机教化,我能否得机?《书经》中说:‘人生在三(君主、父子、师资),事之如一。’况只谈经典,而不从师。今天我斗胆陈述,披露心声,成就我事重,请大师万勿谦退。”
智师回答道:“谬承众人抬举,托迹师资。自欣浅陋,难以满足时代要求;何况大王的高命,更是我担当不起的。我若勉强答应,必有负您的厚望。”
晋王重请道:“凡求学贵在拜师,事推物论,我历求法界,发心寻觅良师。仰慕您宿植善根,非一生所得:初由勤学,后逢圣境,南岳大师为您作过印证,称您说法人中,最为第一。我对您无比敬仰!僧照禅师来时,曾对他说过此事(指拜师),表达了我的寸诚。大师当年入陈朝,在彼国作过论试:瓦官寺大集,众论锋起,慧荣法师那样的强口,被您折服,两琼(指彭城宝琼和建初寺宝琼)接着而来,终又败北。忍法师赞叹,连称希有!弟子我当年仰延大师,敬请说法。您释难如流,众皆敬仰。荆楚之人,莫不归伏!‘非禅不智,非智不禅’,乃是出自佛的金口,后经名僧演说,智师则融会贯通,并作分别(如《观心论疏》中说止观:以从正见人定,解‘非智不禅’;以从正定生正见,解‘非禅不智’)。譬如万流归于大海,这样的包涵,才得佛意。但愿大师使众生未得令得,未度令度,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晋王又派柳顾言虔诚礼拜敦请。智师多次辞谢不得,乃赴江都,为晋王著《维摩经疏》。河东柳顾言与东海徐陵,都富有才华,所奉作之文,晋王都把它作珍宝受持封藏。
晋王又派柳顾言虔诚礼拜敦请。智师多次辞谢不得,乃赴江都,为晋王著《维摩经疏》。河东柳顾言与东海徐陵,都富有才华,所奉作之文,晋王都把它作珍宝受持封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