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桢撰写了武林弭灾记碑,突出了面对
杨维祯(—),号“铁崖”,浙江诸暨人。他是元朝泰定四年()进士。初授承事郎、天台县尹,任江浙行省乡试考官,杨维桢当时颇为自豪,官做得很认真。为官刚正不阿,秉公办事,反而结恶地方,得罪上司,当了两年县官就被免官。他仕途坎坷,身在体制内,却一直没有启用。由于他进士出身和书本功底扎实,很多豪门大户争相聘他为子弟授业。
来自网络杨维祯在被闲置的十年里,广泛结交社会名流,他至正初年携妻儿到杭州,居于吴山铁冶岭。常与友人去西湖各处游览,西湖山水的优美风光,使他激情满怀,首创了《西湖竹枝歌》,在他的倡导下,用民歌体写西湖成了一种时尚。在钱塘的这十年,他得到了文化圈里名家的一致认同以及褒扬,他获得了空前的诗名,成为了当时公认的文坛盟主。
望火楼(来自网络)元顺帝至正元年(年)四月十九日,杭州城中大火,自东南延至西北,焚荡殆半。共烧毁官民房屋、公廨,寺观一万五千七百七十五间,受灾一万零七百九十七户,计大小人口三万八千一百十六人,死七十四人。元顺帝至正三年(年)五月初四日,杭州车桥大火,受灾四万余家。这两次火灾的灾难被记录到了《武林弭灾记》碑,撰写者就是杨维祯。
拓片(来自网络)这块《武林弭灾记》碑现今存放在杭州孔庙的碑林中,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记载火灾灾情及灭火经过的碑石,堪称海内孤品。民间有俚语“贼偷一半,火烧全完”,非常形象地表达了火灾的惨烈程度。这块石碑读来惊心动魄,仿佛在字里行间燃烧着警世醒目的熊熊烈焰。碑中写道:“至正二年四月一日,杭城大灾,毁民庐舍四万有畸。明年五月四日,又灾作于车桥。”其火势如鸟孛、如掊冲,所指即炎,势且逼西湖书院。”而当时的“在官正徒奔走莫遑救,武守府守虽亢而无所于用,”只好“齐面火扣首曰火宁焚予躬勿民灾也”。
在杭州孔庙所拍摄面对灾难,时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的官员上书皇帝,深刻检讨并主动请求处罚。至正二年四月杭州城再次发生大火,此时江浙行省左丞相正在赴任途中。闻杭城烧官廨民庐几尽,仰天挥涕:“杭,浙省所治,吾被命出镇,而火如此,是我不德累杭人也。”于是疾驰到杭,积极组织救灾工作,并向朝廷请求减免杭州课税并获得批准。
古代救火工具(来自网络)杨维祯在石碑文中评价:“甚矣哉!天之以火警人也。敏矣哉!人之以心回天也。当郁攸之势的,卷土而至,虽水犀百万之兵,莫能敌也。而宪府官并心一念,忧及乎民,而风灭火之应,捷于景响。”
古代救火工具(来自网络)杨维祯认为,火灾发生是上天在警示世人,而大火熄灭是由于官员们忧民之心及德政感动了上天。为官之人若能施行德政,尽职尽力,就可以借此来“回天弭变”,形成与天道的互动和谐,这就是德政理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