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乘船去天台山途中,愉悦之下写首诗,
欢迎各位的到来,共忆诗词往事。
古人乘船游山玩水,乐在其中,兴致所至,兴尽而归。祖国的山川锦绣,璀璨美丽,引发诗性,造就华美的辞章。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年孟浩然曹娥江、沿剡溪登天台山,写下了诗篇《舟中晓望》。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扬帆起航,遥望东南方向,高山水乡还很遥远。诗人乘舟游赏识,天刚破晓便起床出发,向东南方向天台山望去。“望”字像是望到了什么,又像是什么也没有望到表现了诗人迫切想到达天台山的心情,行舟游玩,一路山清水秀,景色悠然。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卦象显示吉,适宜远航。那就高兴地乘着好日子出发吧。诗人在江上乘船,看到江上来往船只很多,前后相接,一眼望不到头。
古代航行时要看卦象,卦象显吉时才远行,诗人此刻出发适逢吉时,心情愉快,只想赶快赶路,踏上美好的旅途。“争”字表现了兴致勃勃迫切出发的心情,“接”字则表现诗人江上与波涛为伍,有乘风破浪之势,充满了愉悦的心情。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若要问我现在要去哪里,我要去天台山观赏石桥。这一联指出了诗人去往的地方,他要去天台山。诗人一问一答,引出了开端的“东南望”,东南望向的方向是天台山。
诗人要去天台山云游,天台山是我国东南名山,石桥又是该山的盛景。这一联诗淡淡说来,似乎没有多少诗味,但只要想到天台山的经典的名胜,便不得不令人神思畅想。
据《太平寰记》“……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望身然后能济”。天台山的盛景,早就已盛名远扬了,诗人这次也算是慕名而来,赏天台山盛景。
朝霞映红的天际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山顶所在。赤城标:即赤城山,在天台县北,为天台山余脉,山中石岩朱红,仿佛云霞一般。
诗人乘舟前行,行着行着,不觉间朝霞映入眼帘,朝霞铺满天际,红艳璀璨,诗人想象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赤城山上发出别样的色彩,那是诗人向往的地方,语言质朴,想象奇特,令人向往。
尾联承接开头的的天台山,“坐看”照应“望”字,“望”有探寻张望的意思,而“坐看”是怡然地欣赏,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状态。诗人要去的地方是天台山,由首句的“望字”引出所向往的地方,结尾却说了“赤城山”又引起了新的悬念,显得余韵悠悠,凸显了诗人对名山的向往。
诗中描述去往天台山的所见所感,体现了旅行途中愉悦的心情,首尾圆和,神韵超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