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三门县探访最后的渔民叶德林
文/图法治观察内参卢路中外法制网黄小葱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渔民叶德林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自己幸福的生活。
他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就是捕鱼,我喜欢这个职业。”
58岁的叶德林是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龙健跳镇琴江村的一户渔民,他从15岁开始捕鱼,至今靠捕鱼为生。
琴江港口,叶德林家就住在岸边,他也是从这里出发到东海打鱼。
以海为生,与海相伴。因为家住在海边的琴江,叶德林对大海有着千丝万缕的情结,他以海为生,通过自己勤劳,收获着大海的馈赠。
29岁之前,他出海打鱼,独自一人,面对茫茫大海和狂风烈日,常常感到孤独寂寞与无助。
与林菊玲结婚后,妻子跟他学会了捕鱼,他有了得力帮手。从此,在无边的大海,他看到的不再只是自己的影子,不再因此孤独,不再寂寞,看到的是更多的收获和希望。
外面世界很繁华,也很精彩。红尘陌上,他与妻子林菊玲一起行走,用对捕鱼的热衷,依然拥抱着大海。
20世纪70年代,叶德林捕鱼靠的是一叶木舟,住的是茅草房,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末,他住起了瓦房,现在一家五口人住起了三层的房子。近几年,靠台州市三门县民政局补贴5万元(周围区县补贴为8万元),买了30万元的捕捞船。面朝大海,在捕鱼时,他们夫妻俩一起迎狂风,一起看日出,他生活原来这样美丽。
林菊玲在织网,为出海做准备。
叶德林、林菊玲夫妇奔向东海。
琴江是浙江省四大深水港口之一,顺流而下,直通东海海域。叶德林、林菊玲夫妇经常在这块海域的多海里的舟山、青市头、象山、石浦这一带打鱼。打鱼的时间为每年的8月1日到来年的5月1日,根据潮起潮落,他们夫妻一般凌晨3点左右起航,每次出海都要面对海风、严寒、烈日,十分辛苦。有满载而归的日子,就有了一个奔小康生活新的希望。
叶德林、林菊玲夫妇打的鱼有龙鱼、黄鱼、蛟鱼、带鱼、鳗鱼、黄三鱼等野生产品,上岸就销售一空。
一个个深邃的眼眸,见证着岁月的沧海桑田,一道道细密的皱纹里蕴藏着海的故事。
渔家人的生活,正如每天的潮起潮落,印记着他们的牵挂和希望。在三门县琴村,我看到了叶德林那深邃的眼眸和岁月留下沧海桑田。他质朴热情,还有一种自信而不追求生活奢靡的淡定,而这种淡定常人很难超越。
在接受采访时说叶德林:“我们周围四个自然村,多户人,目前靠打鱼为生的只有四户,因为打鱼比较辛苦,不能赚更多的钱,我们这里没有耕地,也无工矿企业,以前靠打鱼为生的人都出去打工了,这样,我们海边几千年传统的打鱼文化就会消失,到下一代就会没有渔夫,只能看到商业打鱼。这是一个遗憾。”
叶德林、林菊玲夫妇等四户是台州市琴江航口最后的渔民,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当地政府对渔民有哪些补贴,渔民们不知道,也不清楚,渔民们也从未拿到过啥补贴,他们的养老保险没地方去交,从保护渔民文化的角度,当地政府也应该对这四户最后的渔民多点关爱。
在人类漫长的繁衍和历史进程中,人类为了生存,不仅向土地要自然资源,还随着认识范围的扩大,向水体索要生产和生活物资。人类纷纷从河湖,江海中索取各种渔业资源。人类在这个过程当中,发展了一系列的水体采猎活动,并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德林、林菊玲与86岁的母亲叶雪英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中国乡村发展协会虞正国主任(右一)关心和看望叶德林、林菊玲一家,左二为叶德林的弟弟叶德俞。
渔民文化是人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住和记录下渔民生活的丰富多彩,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
潮起潮落、宽广的大海、狂风的海浪、潇洒地撒网、欢跳的鱼儿如一幅美丽的生活画卷,令人眷恋,又令人神往。
在浙江台州琴江,叶德林这样的传统渔民没有远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