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天台游天台赤城山宋bull
杖藜扶我过桥东,便觉晴岚翠扫空。
紫府百年藏玉简,丹崖千丈挹仙风。
释签书到新罗国,卧佛岩连旧梵宫。
稽首导师悲愿在,我宁辛苦守诗穷。
释义:天台:浙江天台山是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著称海内外。
天台也是东晋大文豪孙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三国高道葛玄、西域高僧昙猷和历代文人墨客争相前往的圣地。
赤城山:赤城山是台岳南门、天台的标志,台州也曾因此而称“赤城郡”。
每当晨曦初露,满山紫气氤氲,霞光笼罩,构成“赤城栖霞”之美景。
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赤城霞举而建标。”
李善注:支遁《天台山铭序》曰:“往天台,当由赤城山为道径。”
孔灵符《会稽记》曰:“赤城,山名,色皆赤,状似云霞。”
杖藜: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
唐?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杖藜复恣意,免值公与侯。”
晴岚:晴日山中的雾气。
宋?周邦彦《渡江云》:“晴岚低楚甸,暖回雁翼,阵势起平沙。”
紫府: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道教称仙人所居。
玉简:玉质的简札,亦指道家的符箓。
丹崖:绮丽的岩壁,诗中特指赤城山的岩壁。
释签书:天台宗九祖湛然著有《法华玄义释签》,在赤城山中岩演教,岩壁至今留有“释签”篆字。
释签者,笺注疑义而释之之意。
卧佛岩:在赤城山下岩紫云洞边,齐僧慧明曾塑佛像于此。
梵宫:原指梵天的宫殿,后多指佛寺。
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永言鹫室,栖诚梵宫。”
稽首:出家人所行的常礼,一般在见面时用。
导师:佛教语,指引导众生去迷就正的人为导师。
《佛报恩经》:“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槃经,使得无为长乐故。”
悲愿:佛教语,指慈悲的誓愿。
宋?范成大《岁旱邑人祷第五罗汉得雨乐先生有诗次韵》:“偶然宴坐百千劫,神力悲愿俱无穷。”
诗穷:指文人遭际坎坷、生活贫困。
典出《欧阳修全集?居士集?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人者而后工也。
释蕴常(生平不详)
字不轻。
宋淳熙(年-年)间国清寺僧。
赤城山
旧时,台州称“赤城郡”,天台县称“赤城”,皆因此山而得名,故赤城山又是台州和天台的标志性名山。
古人以“沧海月、赤城霞、巫山云、潇湘雨”并举,称天下绝景。此四景不仅气象万千,而且可遇而不可求。相对来说,赤城霞知者较少。
东晋孙绰的《游天台山赋》:“赤城霞起而建标”的句子。唐代李善为此句作注引“孔灵符云:‘赤城,山名,色皆赤,状如云霞。’”这是对赤城霞的最初解释。明代王思任在《游唤·天台》中有更明确的说明:“万山俱雄青雌碧,独此(赤城)山壁立数千仞,赧面横扫,中有绿间,遂若霞气。”也就是说因为赤城山石色赤如霞,故有“赤城霞”之称。
赤城山自古为仙佛双修的圣地,座落于天台县城北郊2公里处,又名“烧山”,东南方向分布着十八个洞穴,其中玉京、紫云、餐霞、华阳、瑞霞诸洞天,自唐宋以来就有建筑。
有梁妃塔耸立于赤城山顶,高29.7米。每面宽为6.5米门宽为1.5米,高3.2米,为四面七层的砖泥混合结构,自二层以上每层每面有拱门供奉佛像,檐下又有斗拱,属于密檐式塔。其塔直刺苍穹,极目四顾,东接国清,隋塔耸云相对;南望天台,古郡新城始丰围绕;西望桐柏,琼台仙谷若隐若现;北望林莽苍苍,层峦叠翠。明颜迈有诗云:“古塔凌云妃子迹,层岩削玉羽人家。”
塔旁有飞霞寺遗址,飞霞寺便为萧察建造梁妃塔时建成。一代高僧定光禅师曾居此寺。梁亡寺废,定光辗转至金地岭头结庵清修。陈太建七年(),智者大师率徒入天台山,遇定光招手示谶,留下许多佳话。如“北峰银地,汝当居之”,后智者大师遂建成修禅寺;“寺若成,国即清”,后智者留下遗愿,晋王杨广遣使依智者所绘蓝图建成国清寺等。
塔下有“白蛇洞”,传说白蟒作祟。塔后有“穿剑岩”,中开一线。梁妃塔是赤城山的标志,是天台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
摄影:范旭初、卢鹤龄、许斌等
诗路天台┃《寒岩寺》元末明初·张昱诗路天台┃《天台道中》北宋·夏竦诗路天台┃《送人》北宋·夏竦诗路天台┃《桐柏宫留题》元末明初·张昱诗路天台┃《题国清寺三隐》元末明初·张昱诗路天台┃《明岩寺》元末明初·张昱诗路天台┃《游天台山回,别省院诸公》元末明初·张昱诗路天台┃《题桐柏宫》元末明初·张昱诗路天台┃《入天台山留别王河秀才》明·孙一元诗路天台┃《寻天台山水》明·孙一元诗路天台┃《台山篇》南朝(梁)?李巨仁诗路天台┃《天台纪游六首华顶归云》清?魏源诗路天台┃《幽溪雪瀑》明?释传灯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