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理出共富新奔头
4月30日,天蒙蒙亮,新昌县城南乡大潘村的6名低保户,开始在村里的30亩花生种植基地上浇水、施肥,技术员穿梭其中进行指导。“多亏了‘乡理乡亲’服务集市介绍的活儿,我们一天能有80元到元的收入。”村民吕品桃说。
年6月,城南乡创新推出“乡理乡亲”服务集市,重点解决山区群众的民生小问题,一年多来,已累计服务1.5万余人次,效果显著。“我们依托‘乡理乡亲’服务集市,重点聚焦低收入、低生活品质两大群体,充分发挥爱心企业、乡贤、社会等多方力量,做深做足‘理’字文章,把消薄提低作为‘硬道理’,培育乡风文明达到‘明事理’,用医疗惠民和助学实现‘通仁理’,通过各方共治提高‘善治理’,共同为农民开启共同富裕之门。”城南乡党委书记夏六均表示。
今年,新昌要在全县建成个“乡理乡亲”服务集市。作为发源地,“理”被城南乡赋予越来越丰富的含义。
产业共富“硬道理”
城南乡目前有低保户、低保边缘户等低收入群体人。依托“乡理乡亲”服务集市,越来越多的村民收获了产业致富的希望。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其中之一就是经济效益高、适宜本地气候条件的‘小京生’花生种植。”城南乡副乡长高继民介绍,今年天荷村、韩妃村等6个村共流转亩集体土地,采用“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开展花生种植,并通过“乡理乡亲”服务集市发布招聘信息,聘请低收入村民参与基地管理。预计全年可收获5万公斤,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万元左右。
作为花生产业链“链主”,地处城南乡的新昌县天姥炒货厂与这6个村签订了产购协议,负责种子发放、技术指导和保底收购,“按30元/公斤的保底价收购,如果市场价高则上浮。”炒货厂负责人石渭明说。
潜溪村的茶博园项目、丁龙村的酒红菇和紫红薯种植、杨家山村的花卉种植……依托集市,越来越多的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下一步,我们将在各村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农业基地,让更多低收入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挣钱。”城南乡乡长陈维凯说。
惠民助学“通仁理”
“丁大爷,您的血压稍有点儿高,需要按时吃药。药够吗?现在就给您配点吧。”日前,在琅珂村的“乡理乡亲”服务集市日上,城南乡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吕剑涛给村民丁大爷量完血压后,在笔记本电脑上开了药,用移动支付平台刷了社保卡。
今年65岁的丁大爷患有高血压、糖尿病10多年了,以前每月都要到15公里外的乡卫生院,医院开药复查。如今在家门口就能看病配药,老人说不出的高兴。
“我们充分发挥乡贤力量,请‘老乡医生’到集市开展义诊,每季度一次,并助推家庭签约医生走进百姓家,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免费的医疗服务。”
城南乡党委委员杨泳介绍,除此之外,学生也是集市重点关心的群体。
去年12月,集市工作人员反馈,个别学生因家庭变故、重大疾病等需要帮扶。了解情况后,乡里第一时间对接爱心乡贤,设立助学金予以资助,解除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培育乡风“明事理”
“等下陆师傅就要上门给你们理发,我给你们洗把脸。”日前的一个清晨,大山庄村村民章大娘从田里一回到家,就给两个儿子穿衣洗脸。
章大娘今年71岁,两个儿子均有二级肢体残疾。数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她一人挑起了家庭重担。章大娘曾获“感动新昌”道德模范称号,今年1月被评为“绍兴好人”。
“我们每隔一个月左右就会上门给章大娘一家剪发。”陆红兵是“乡理乡亲”服务集市的理发师,他说,章大娘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他,也让他投身到为群众理发的志愿服务中去。
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小小集市不仅串联起了乡风文明,也成为化解基层矛盾的新阵地。近日,周品忠和4位工友将欠薪问题反映到了集市,调解员积极协调,最终帮他们拿到了拖欠半年之久的2.7万元工资。
在“乡理乡亲”服务集市里,城南乡组织基层经验丰富、调解能力强的老干部,并充分利用党员干部、人大代表、新乡贤等力量化解矛盾纠纷,落实专人限时办理,促进了邻里和睦和乡风文明。截至目前,已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6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