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风景系列12清溪烟景

文/杨国强

清溪落雁

清朝状元画家钱维城所作之《台山瑞景》第一景就是清溪烟景。钱维城在画中说明:“天台县城西门,曰通越门。由门西行五里为清溪,县北紫凝山,有飞瀑自洞天岭界而下,会百丈龙湫、桐溪、桃源诸水达于是溪。宋庆元间,建桥长四十丈,名曰「鹤仙」。今架平杠二以济涉。溪北为走马岗。谢灵运《登临海峤诗》「旦发青溪阴」,唐元宗赐司马承祯诗「青溪阻逸人」,皆即指此。”

乾隆皇帝看后,也御题诗一首:“源出洞天岭,汇流溪漾。鹤仙缅遥年,徒杠涉今浪。人字起芦汀,去去赴雁宕。”

清溪是始丰溪流经天台县城的一个段落,三茅溪与始丰溪的交汇。它原为天台山八大景之一—清溪落雁,据说该景观在唐朝时最为壮观,落雁成对生活,睡觉时,头颈交错,若一只死掉,另一只便成了孤雁。落雁一般在春秋两季较多,多至上万只,以麦作为食物。由于人为破坏、环境变化、城市扩大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落雁灭绝,清溪落雁也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没落。天台县政府现在投入巨资重建始丰湖公园,意在恢复往日万雁齐舞的壮美景象。

清溪烟景旁有天台山大黑洞又名慈恩寺洞,慈恩寺洞位于天台县始丰街道岩坦村西南米处的岩坦山中。是人工采石后形成的一个洞窟群,整个洞窟群呈U字形,为南北走向。洞窟共有五层,其中地表以上为第五层,其他几层均在地表以下,为积水深潭。洞厅总面积约数十万平方米,各个洞厅的面积从几平方到数千平方不等。洞厅的数量约数千个。洞中常年保持恒温,冬暖夏凉,为良好的消夏避暑胜地。整个洞窟中的洞体以1号洞、千人念佛堂、大法堂为主,为洞窟中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三个洞窟。一号洞位于洞窟的西面,长60米,进深60米,高5米,总面积约为平方米。洞已经东西中空,现为慈恩寺的法堂和斋堂。千人念法堂位于1号洞的西南面,长80米,进深50米,高9米。总面积平方米,是最大的一个洞窟。大法堂约为平方米,整个洞体因尚未清理,故洞体略显狭窄。其他的洞体为洞套洞,有些洞体与其他的洞体之间有不到一平方米的小洞相连。因洞体中只有一层在地表以上,故许多洞体成为积水的深潭,这些深水潭水质清澈,水温在0度上下。有些深潭与地表只有碗口粗的联接处。在北面的洞窟中有一约平方米的深水潭的中央横有一块约0.5宽,5米长的石梁。

齐召南手迹

龙山景区位于天台县始丰街道南面,与大黑洞隔始丰溪相望。上述三个景点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相互之间距离在三公里之内。

龙山景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隋代,当年智者大师曾隐居于此。龙山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为天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景区的入口处有一块乾隆年间保留下的御碑,碑宽1米,高约3米。在入口处的西侧岩壁上刻有岳飞的手迹“胜迹”二字。景区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为第一个凉亭迎宾亭西侧的石幢,当地人称之为龙柱,为明弘化年间的遗物。离迎宾亭米处有一照壁,上书“观自在菩萨”,该照壁由五块碑刻组成,碑刻长10.5米,高4米,为清朝乾隆年间名臣齐召南的手迹,是目前为止天台县保留下来的最大的碑刻。该碑刻中的“萨”字为后人所补。在碑刻的上方为龙山武书院遗址。该书院为太平天国虎贲将军所创办,为台州南拳的发祥地。景区内有一庙称之为山顶庙,该庙始建于南宋,是当地百姓为纪念三位隐居于此的宋室老臣而修建的。据说,三位大臣因不满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愤然离开高宗,来到龙山,以为当地百姓看病为职业。在他们隐居的日子里,救治了不少百姓。死后,百姓遂为他们立庙祭祀。在该庙的院中至今还保留着两棵将近年的古柏,两棵树均因大火曾一度枯死,现在两棵树同时从树根长出新枝。

唐诗中写天台清溪的诗不多,共三首。如下:

贯休大是清虚地,高吟到日晡。水声金磬乱,云片玉盘粗。仙有遗踪在,人还得意无。石碑文不直,壁画色多枯。冷立千年鹤,闲烧六一炉。松枝垂似物,山势秀难图。紫府程非远,清溪径不迂。馨香柏上露,皎洁水中珠。贤圣无他术,圆融只在吾。寄言桐柏子,珍重保之乎。

李隆基紫府求贤士,清溪祖逸人。江湖与城阙,异迹且殊伦。间有幽栖者,居然厌俗尘。林泉先得性,芝桂欲调神。地道逾稽岭,天台接海滨。音徽从此间,万古一芳春。

李绅清溪道士紫微仙,暗诵真经北斗前。坛上独窥华顶月,雾中潜到羽人天。飞流夜落银河水,乔木朝含绛阙烟。会了浮名休世事,伴君闲种五芝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47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