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风景系列05隋塔

文/杨国强

隋塔

隋塔,始建于公元年(隋朝文帝开皇十八年),位于浙江省天台山国清寺外,高9层。属于中国现存第二古老的塔。

隋塔是国清寺的标志建筑物。为隋开皇十八年,晋王杨广为报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建造的报恩塔。

据《天台山全志》记载,此塔始建于隋开皇年间,故称隋塔。唐武宗会昌法难,隋塔严重受损。南宋建炎二年重新修葺。塔身六面九级,高59.4米。外壁塔砖雕有三尊佛像,造型生动传神。塔身内壁镶嵌有《法华经》石刻碑和线刻佛像石碑。

因年代久远,部分石碑脱落。民国年间,国清寺僧众将脱落的石碑移至三圣殿东、西厢房,镶嵌在墙壁上,妥善保存。

隋塔建造之初,并非现在这样没有架角,没有塔顶。当年的隋塔,每层都有架角,也有玲珑的塔顶。梁木方形,斗拱挑檐。平座倚柱,椽檐瓦拢。

就是现在,若走近观察,仍然可以看到塔身上的一个个空洞,那便是隋塔原先飞檐斗拱插入处。飞檐斗拱因为是木头制作的,毁于火灾。塔顶也被烧毁了。经历多次火灾的隋塔,青砖变成了红砖。所以,塔身通体呈绛黄色。

饱经风雨的国清寺隋塔,经历千年而依旧巍然屹立。究其原因,《国清寺志》概括为三条:一是塔基选择在岩层坚硬的祥云峰麓;二是塔砖烧制技艺高超,坚硬异常,虽风侵雨蚀而不腐;三是塔砖之间的粘合材料,系粘土和糯米捣拌而成。

隋塔

那么,建造国清寺和隋塔的砖又是哪里来的呢?

天台民间传说,这些砖就是在天台县城“窑头殿”这个地方做出来的。

民间传闻:“先有窑头殿,后有天台县。”想想这话也有一定道理。

窑头殿

先看看天台县这个行政区域的名称演变。

公元纪年中国历史纪年区域名称地域界限

公元年  三国吴大帝黄龙三年  始平县今天台、仙居两县

公元年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  始丰县今天台、仙居两县

公元年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  始丰县今天台县

南北朝时,有时叫始丰县,有时叫始平县。

公元年  隋文帝开皇九年  临海县废始丰并入临海县

公元年  唐高祖武德四年  始丰县分临海县置始丰,今天台县

公元年  唐高祖武德八年  临海县废始丰并入临海县

公元年  唐太宗贞观八年  始丰县今天台县

公元年  唐高宗上元二年  唐兴县今天台县

公元年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  天台县今天台县

公元年  五代后唐同光初  唐兴县今天台县

公元年  五代后晋天福年间  台兴县今天台县

公元年  宋太祖建隆元年  天台县  今天台县。从此以后名称没变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得知,在五代后梁开平三年以前,就没有天台县这个名称。

窑头殿

建造国清寺是隋文帝开皇18年,砖瓦是建寺的必备之物。皇家建造寺院用的砖瓦肯定也是应用了当时最高水平制作的砖瓦,因此,位于天台县城杨家山的窑头殿,肯定也是皇家派人制作砖瓦的工场。而隋塔塔砖的质量,也证明了这一点。

而隋塔又是在南宋建炎二年进行了大修,这大修所用的塔砖也肯定是应用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制作技艺。考古发现,宋朝天台出现了四个规模较大的古窑址,这些古窑址与隋塔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附录:天台古窑

瓶窑窑址宋代,位于坦头镇瓶窑村,村因窑得名。窑址分布在屋后山、荒山头、白龙岗及捣臼弯范围,近2万平方米。60年代,曾在距窑址米处挖掘瓷釉原料外运。产品主要有碗、钵、盘、罐、壶、坛等。薄釉,釉色青灰,少数酱褐色,瓷胎朴厚、粗糙,有的近陶。窑具有匣钵、垫圈和筒式束腰支座,分布区内到处可见器物碎片和窑具。

缸窑弯窑址宋代,在平桥镇前庞村,缸窑。面积约2.10万平方米。出土瓶、碗、罐等。

凉帽山窑址宋代,在平桥镇上曹村,面积约0平方米。出土瓶、碗、罐等。

黄家塘窑址宋代,在雷峰乡黄家塘村,后靠金钟山,前临崔岙溪,面积约平方米,窑床中堆积层约厚1米,器物以碗为主,分敞口、翻口等式,釉青灰色,碗壁碎片有瓜棱纹、胎薄、色泽鲜亮等优点。

在一个县里出现了这么多古窑址,肯定与当时这个地方出现了某种先进技术有关,这与现在区域经济中出现的现象有许多相似之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46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