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推2023重量级好书梁启超讲国学,
-----精选段落-----
第五章梁启超谈佛学:静而能虑,定能生慧
由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大彻大悟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其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既然心本来就是空的,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也就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众人的面,把衣钵传给了他。这个慧能,就成了禅宗第六代祖师。
由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佛家所说的出世指的是度己,入世指的是以度己之心度人。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实现一种社会功能:通过人性的修炼,减少社会纷争,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间。所以,要出世必先入世,要入世,必要先有出世的思想。如果以入世的精神做事,以出世的精神做人,那么出世即入世,入世即出世。
我们知道,孔子的哲学是主张入世的。孔子认为人应该主动面对与经历自然和社会给予的一切,只是在面对和经历时,要做到淡泊、温良、谦和、宽容和知足。尤其是在气节方面,儒家不以财富、权力、声望为追求目标,而讲求修身、养德、济世。这样看,佛家的入世观和出世观与孔子的修身、正心和济世的观点是一致的。
梁启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政治主张,本质上还是儒家思想的顺承,只不过引入和扩充了一些西方思想的内容,他本人,更是发自内心的将孔子奉为圣人。从他的著述中明显看出:包括他引鉴的西方的政治观点,始终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变法失败后,他不得不流亡海外。到了欧洲后,他突然发现,人家并没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各个国家都在为自身的利益大打出手,世界整个就是乱世。这时,他的思想必定经历了一个十分纠结的过程。当他突然发现,佛家的入世和出世观与孔子的哲学观点几乎一致时,他的眼光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从而萌生了以佛教来提升国人精神的愿望。他举佛家的一个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佛门弟子问佛(释迦牟尼)道:“谁应当下地狱?”佛回答说:“佛应当下地狱。不但下地狱,还常住地狱;不但常住地狱,还以常住地狱为快乐的事;不但快乐,还把地狱作为庄严的地方。”这个例子所要说的意思是,真正实现了佛家超脱的入世观,也就身外无物,不存在什么天堂与地狱的区别了。所以,梁启超从中看出了佛家修行的巨大力量:如果通过弘扬佛法,也就能实现人性向善,从而熄灭人世的各种纷争,国家也就能实现和平安宁了。他说:欧美数百年前就好比是地狱世界,他们能达到如今的发达,就全靠数十仁人志士以佛家的那种无视天堂地狱的入世观为之奔走奋斗;世人懂得了佛家的入世观,“小可以救一国,大可以度世界矣。”
肆
梁启超十分欣慰地指出,外国的学术和思想,只要传入中国,就必定会被中国人发扬光大,并形成自己的特色。算学上是这样,佛学上更是这样。中国的佛学由印度传入,结果成了中国自家的佛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当初印度的佛学有着明显的改变。
佛教由释迦牟尼创立,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到了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尊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在摩崖和石柱上刻敕令和教谕。同时,他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在西汉末年时,佛教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以后,经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梁启超说:“自唐以后,印度无佛学,其传皆在中国。”佛教传入中国时期,中国玄学思潮正流行。为了能够让佛教在中国更好的发展,一些翻译人员采取了外典内用的手法,用中国人所熟悉的词语来解释佛教教义。这样,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开始了互相影响和融合的过程,并对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举一个对人行为认知影响的例子。
中唐时期的懒残禅师,修行造诣远近闻名。有一天,皇上派使者来请他。这时,懒瓉正在山洞中烤芋头吃,使者向他宣读圣旨,他睬也不睬。时值隆冬天寒,他冻得流着鼻涕,使者见状,劝他擦去鼻涕,他说:“我没有工夫给俗人揩鼻涕。”使者回去将见到的情形报告给了皇帝,皇帝感叹道:“这样的修行人,就不是靠追求外在的快乐以满足自己的”
在印度,佛教创立后有过多次演变。人们把释迦牟尼及其直传弟子所宣扬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释迦牟尼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由于释迦牟尼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便对教义产生了不同的理解。约在释迦牟尼去世后的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为根本二部。此后余年间继续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枝末部派。公历纪元前后,在佛教徒中流行着对佛塔的崇拜,逐渐形成了大乘佛教。这些教徒把早期佛教贬称为小乘。在传播过程中,往北——主要是往中国传播的是大乘佛教,而往南传播的是原始教法,至今未变。它们被北传者称为小乘佛教。所以,梁启超说:“诸国所传佛学皆小乘,惟中国独传大乘。”
因为将佛教传入中国,唐代的玄奘可以说是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玄奘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唐僧。他在贞观三年(年)孤身一人动身西行,经秦凉高昌等地,到达天竺北境,即越过今天的新疆北路,经中亚地区、阿富汗,进入印度境内。到贞观五年时,他留学那烂陀寺,入戒贤论师门下,习瑜伽师地论,又学显扬、婆沙、俱舍、顺正理、对法、因明、声明、集量、中、百等论,钻研诸部,一共经历五年。这以后,他遍游五天竺,拜访佛教名贤。游学十二年后,他回到那烂陀寺,依戒贤之命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戒日王等听到他的名声后,竞相拜访。贞观十七年,他正式东归,经由今天的新疆南路、于阗、楼兰返回国内,在贞观十九年正月抵达长安,前后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继续发展,并逐渐“中国化”。所以,梁启超说:“中国之诸宗派,多由中国自创,非袭印度之唾余者。”他指出,在中国最有功德、最有势力的佛学宗派分别为天台宗、法相宗和华严宗。
天台宗始创于南北朝的北齐,以龙树为初祖,北齐慧文为二祖,发源地为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国清寺。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的中心思想。一念三千,指的是人们当下一念之中具足三千诸法,包容现象界的全体。心在迷时,含三千法,对之执着不舍;心在悟时,也含三千法,但对之并不起执,而视为方便,视为性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9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