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明中后期浙东河谷平原的湖田

医院订阅哦!

作者简介:

耿金(-),博士,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西南环境史研究所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史、历史农业地理及西南史地,论文《清代滇东北矿区粮食供应与生态变迁(—)》被评为云南省优秀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宋以降宁绍平原水利演进与环境社会变迁》获学界好评;擅长历史时期水环境与水利演变研究,目前已在《思想战线》《史学月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农史》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点校水利部主持的《中国水利史典》项目文献2部,出版著作《气象学家陈一得》(云南人民出版社)1部;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校级青年项目1项。

摘要

明代中叶以后,由于浦阳江下游彻底改道向北入钱塘江,致使中游诸暨地区的水环境发生根本改变,而期间湖田开发也在持续推进,下游河道变化引起的排水困难与湖田围垦矛盾更为剧烈。地方官员坚持湖田、河道并治原则.湖田以筑埂御水,畅流导水,并极力保存湖中低洼荡田蓄水之法缓解水患压力;河道方面则严禁阻断泄水的筑箔养鱼、占河植树等私利行为,并裁“汇”以利中游泄水。裁“汇”涉及中游与下游地方利益,而河流改道,也使这种矛盾对立的利益纠葛发生松动。

宋代浦阳江中游地区的湖田开发已经渐次推行,河流下游山阴段的河曲也已经发育形成。在浦阳江改道以前,由于萧绍平原地势西高东低,浦阳江下游经临浦向东经钱清而于三江口入海,江水由高向低流,中游水流较畅。宋元之间,由于浦阳江下游西小江段河道变宽,河流流速减缓,开始泛溢山、会平原,于是从元代开始分流浦阳江,明天顺间知府彭谊筑白马山闸御潮,成化年间,西小江东出河道逐渐淤塞,江水积潴难泄,知府戴琥彻底开凿碛堰,将浦阳江下游完全改道向北入钱塘江。河道新改,浦阳江中游排水变得困难。而下游山会平原从此免遭浦阳江江水与潮水顶托泛溢之苦;但新河道沿岸的水患压力也随之骤增,特别是麻溪坝筑成,将山阴天乐中乡阻隔坝外,天乐中乡从此长期承受江潮之害。此后数百年间,废坝呼声不绝,也形成大量文献资料,斯波义信先生即以这些文献资料为依据对麻溪坝涉及的地域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此乃浦阳江改道导致的社会生态改变之一窥。江水改道不仅影响天乐乡,新河道周边的乡村也皆受影响,万历年间萧山县令刘会提出“荒乡”论,以浦阳江为界,江南九乡时遭淹没,成为“荒乡”。而从全流域的视野看,下游河道变化对中游的影响同样显著。改道后,中游诸暨地区的湖田泄水与河道排水成为明中后期当地最主要的水利与民生问题。

目前,史学界对浦阳江中游诸暨地区的研究主要有两位日本学者。森田明在上世纪80年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1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