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县狮子洞,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
跟着陆原老师踏访了步路乡太师殿村后,一行七、八人又在当地老乡的带领下,往村后的狮子洞走去。
老乡说,村里到狮子洞直线距离三百米,走快一点五分钟就到了。
雨中的山路湿漉漉的,好在已经全程浇了水泥路,两旁翠竹茂密,一路赏心悦目。
老乡说的五分钟路程,我们用了二十多分钟——老乡说得太快,我们走的太慢,世界上的事情总是在协调中达到和谐。
狮子洞的山门,还是几年前来过的样子,门楣上有“避暑仙境”四个大字。
进入山门,洞口场地宽敞,视野开阔,放眼望去洞前一片空旷,确是清修好去处。
老乡介绍说,这个洞在唐朝的时候是放棺材的,洞穴系天然形成。问老乡这个信息的来源,老乡憨厚地笑了笑,说是祖辈代代口口相传的。
唐朝时期是不是放棺材的,没有查到翔实的资料。既然在当地有这样的传说,应该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
有文字记载的,查到的有两处,均来自清朝时期的史料。
清初学者潘耒的《游仙居诸山记》里有一段对狮子洞的描写:……乃抵狮子洞。洞在隔溪渡口,正当湍急处,水深没腰,两舆夫牵挽以渡。北洞高广如厦屋,上下四方,皆天然平正,中绳,中矩,不假雕琢。洞上断崖千尺,如怒猊张口,狞龙垂胡。怪石挺立十数笏。瀑布字崖端下,如渴洪注潭中,作风雨声,竟夜不成寐。月色入窗,披衣起坐,景色幽冷,疑非人间。
潘耒的文章对狮子洞的描写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是传神之作,把洞中景致描写的入木三分。
老乡说,后来一个叫郑光友(音)的和尚,把洞里的碎石一点点清理掉,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建成了寺庙。不过同样的,老乡这个故事也是口口相传,他说不出文字记载出处。
光绪《仙居县志》记载:狮子洞,在县西南十五里,从淙水岩入,名十里溪,途甚冥窅(深远的意思),如寻桃源。清顺治甲午(),僧友石见其内岩窍玲珑,异之,命工修治,十年乃成。上下四方,平正如削,可容千人;外建高楼,俯瞰大溪,湖山诸峰,宛列几席。
老乡说的这个故事,是有史料记录的,甚至比县志记载更详细,能说出修洞和尚“友石”的俗家名字为郑光友(音),了不起!
门洞有“狮zhi洞”三字(见下图)。同行的朋友问,为什么不写狮子洞而是狮zhi洞?实在找不到答案,或许只是书写人的故弄玄虚。毕竟这个“zhi”字比较生僻,现在基本被弃用。
进入洞内,洞顶确实“上下四方,平正如削”。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洞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总让人惊叹不已
上下四方,平正如削洞内香火还算盛旺。老乡说,这里比较热闹的是正月初五财神日、农历六月十九观音生日以及七月七这几天。人最多的一次,他记得是正月初五,仙温公路上的汽车停了几公里长……
洞的南侧,有一孔湍急瀑布“如渴洪注潭中,作风雨声”,命名为水帘洞。潘耒所见景色,至今毫不逊色。恰如伟人诗作“乱云飞渡仍从容!”
00:29有了水帘洞,必须有齐天大圣吧?完全的应景而塑造的“斗战胜佛”——只是屈居小洞,连金箍棒都施展不开,犹如压在五指山下,孙猴王看起来满脸的不开心。
狮子洞名称的来历,光绪县志及潘耒的文章均没有提及。我们看了好久,不知道是山形如狮,还是这洞口如狮,大概身在此山中,难识真面目,远眺近观,看不出所以然。
倒是年版的《仙居县志》对此略有描述:石新郎石新娘……其南6公里有狮子洞,洞口有石如狮。
我们没有窥见狮子全貌,倒是发现了在洞宫门口的正前方原来有一条上山的道路,现在被弃之不用,而是另外造了一条从洞口侧方而上。问询老乡这是何故,老乡说,大路不能正对寺观佛像……
弃之不用的老路老乡说,狮子洞的故事还有很多,解放初匪乱时,这里曾经有土匪盘踞;再之前,现在已经是仙居某知名人士的太祖辈也曾经在洞里借居,也发生有令人震惊的故事。
在洞的北侧下不远处,有一清朝和尚古墓。天雨路滑,老乡没有带我们下去。或许,这就是洞宫清理者“友石”和尚的长眠之地,下次再去拜谒。
千年古洞,值得进一步开发挖掘,推动旅游往纵深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1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