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并不在台州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m.39.net/pf/a_4580348.html

“台州”不在台州,“临海”并不临海!

▲深秋时节,“江南喀斯特”临海小芝镇层林尽染。

即使多次品尝过来自新荣记的美味,我们也未必清楚:它的故乡台州,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

▲台州市地形图。

通过地图找到台州的位置,我们可能会陷入更多的误会:哦,就是在这里,戚继光杀过日本鬼子,创造了“台州大捷”!

真相则是:这个著名的台州位于今天台州市(地级)下属的临海市(县级)。

▲依山而建的临海古城,即台州府城。

台州,这个位于宁波与温州之间的浙江地级市,是一个让外地人迷惑的地方:

首先,台读“tāi”,而不是“tái”,得名是因为附近有“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当然也是读“tāi”)山。

其次,你很说清“台州”到底是古老,还是年轻——地名诞生于公元7世纪,距今已多年,但位于椒江区的这个“台州”始于上世纪90年代,历史不到30年。

01临海,到底临海不临海?

公元年的大唐,那应该是一个十分“讲武德”的年代,因为皇帝的年号就叫“武德”——这一年,“台州”正式得名,治所驻地叫临海。

▲抗倭重镇临海,自古习武之风浓厚。

多年间,“台州”从来没有离开这个叫“临海”的地方,直到年台州设立地级市,台州地区将行政中心从临海市迁往更靠近大海的椒江区。

▲临海市地图。

然而,这个为台州代言了千余年的临海,从地图上看,似乎又不“临海”。台州临海人、地理学家王士性这样歌颂自己的家乡:“(两浙)十一郡城池,唯吾台最据险,西南二面临大江,西北巉岩参削插天,虽鸟道亦无。”

意思是说,浙江十一个郡(府)的城池,就属俺们台州最险要,西、南两面有大江环绕,西、北两面又有陡峭的大山,鸟也飞不过去。对照明人所著的《筹海图编·沿海山沙图》,台州城,也就是今天的临海,看起来离海很近。否则,她也不会被视为海防重镇。

▲清代绘制的《中华沿海形势图》(局部),图中突出部分即为台州府区域。

浙江第三大河——灵江(入海河段称椒江)形成的喇叭口湾面向东海,城池就扼守着喇叭的咽喉。明朝,入海口冲积平原尚未形成,当时入海口远比今日的喇叭口更宽阔,海岸线更靠近内地。

时光再上溯,这座城始建于公元年的三国东吴时期,那一年诞生了“临海郡”,管辖着今丽水、台州、温州等地——从“郡”的范围来说,这里当然是“临海”地区。然而,当时郡治偏偏不在今临海,而是在40公里外的章安,也就是今椒江区的章安街道。

“临海不靠海”,其实是是地理变迁和行政区沿革所造成。

▲云遮雾绕的临海城。

02山、海、河,联手造临海

在中国,恐怕很难找出一座始终与山海同呼吸、共进退的城。如果真的有,那一定是临海,也就是老台州。

古台州,长期是一座江海联运的港口。港口,带动了贸易的兴盛,也促进了文化交流。土生土长的临海人高僧思托,从临海龙兴寺走出,是唯一参与六次东渡,跟随鉴真东渡的弟子。

▲临海,背向高山、面向大海。

鉴真东渡成功半个世纪后,日本僧人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率弟子通过明州港,转到临海,并在兴寺学习佛法、茶道。回国后,最澄成为“中国浙江天台宗日本分宗”创始人。

▲临海隆兴寺的多宝塔。

明朝立国后,海疆风云突变。为防张士诚、方国珍残部反攻,朱元璋出台“片板不得入海”的海禁政策。但是,缺少田地的沿海人民离不开渔业和贸易。随之而来,海上走私猖獗。

为加强海防,明朝在海岸线上修起了一道海上长城——54座卫城、99座所城、处巡检司、座烽堠、座墩、48座台、24座塘铺,还有数目众多的水寨、城堡。

台州府城,也就是临海,三面环山、两面环水,成为这条防线的中枢:她北接宁波,南连温州,背靠金华、处州(今丽水)。

▲面朝大海的戚继光雕像。

此时,抗倭英雄戚继光与台州城一起,迎来了高光时刻。

03八达岭长城,来自“临海制造”

年,28岁的戚继光升任台州军事主官,他发现,沿海城堡很容易被倭寇攻破,首先是因为墙体的老化——诞生千余年以来,台州府城虽多次修缮,但一直是夯土城。

如此重要的一座抗倭指挥枢纽,需要进行一次升级改造。

▲海上有仙山。

在他的设计和指挥下,工匠采用统一的建筑标准,将城墙增高加宽加固,城墙两侧以石条为基座,砖石包砌到顶,增高了城堞,统一了垛口高度,建筑起空心敌楼。

改造后的台州府城墙全长多米,敌楼林立、烽堠相望。一眼望去,神似北京八达岭长城,今人称之为“江南长城”。

▲当长城遇到江南。

难不成,这“江南长城”模仿了北方的八达岭吗?非也!秘密,来自当地的一种民居。

明嘉靖三十八年()四月,数千倭寇围攻台州府城的前哨桃渚古城。接到狼烟警报的戚继光率军从宁波出发,在泥泞中急行军余里,于一个梅雨绵绵的清晨突然出现在城下,杀了倭寇一个措手不及。

▲桃渚古城,城门下的集市。

战役中,戚继光发现沿海渔民住宅非常特别,这种采用块石垒砌的建筑类似碉堡。为应对台风,门窗开得很窄小,透过窗户向外瞭望,视野十分开阔。于是,戚继光创造性地在桃渚城修筑了空心敌楼,后又将其应用于府城的修缮。

年,戚继光升任蓟镇总兵,先后有两万多浙江子弟兵从东南沿海被征调至北上。修筑过台州府城墙的砌墙高手成为北方明长城的“技术骨干”,他们将台州府城墙的修造技艺和经验运用到长城上。

▲台州府城揽胜门。

所以,位于临海的台州府城,是北方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04一半是铜墙铁壁,一半是人间烟火

临海长期为台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千百年的文脉风物,几乎都积淀在这里。北固山、灵江、海潮激荡着豪迈之气,城内的一汪东湖展现着江南的婉约柔美。正所谓:“四廓青山连市合,一江寒水抱城斜。”

北固山、灵江、海潮激荡着豪迈之气,城内的一汪东湖,展现着江南的婉约柔美。

▲灵江穿过临海城郊。

杭州有西湖,临海有东湖。北宋熙宁四年(公元年),时任台州父母官的钱暄兴修水利,形成了临海东湖,并用疏浚湖泊的泥土夯筑东城墙。

年东城墙被拆,老城里的湖与新城区无缝对接。东湖,也从早期的私家园林走向了向大众开放的公共园林。

▲俯瞰临海东湖。

东湖南北纵长,园林以中堤为界,分为前后两湖。十米高的八角湖心亭是前湖的中心,登临亭台俯瞰,周边风景一览无余:“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风月水中央。”

全长米的紫阳街,是整个古城的中轴线。从宋代至今,它的格局几乎未变:北连北固山,南接灵江和巾山,是一条将临海南北山水联系起来的走廊,也是临海人城市生活的中心。

▲夜幕下的紫阳古街。

人们常用“市井”形容百姓生活,而临海古城几乎就是阐释“市”与”井”的古典样本

千年古街依然商铺林立,从山下一直延伸到城门外的中津码头。各色的早餐店、杆秤店、理发店,食品店、老作坊、酒馆、五金店、衣帽店在街道两侧鳞次栉比地排开。

没有哪座城,能像临海这样,配得上“井城”的称号,因为,家家户户的生活,都是以井为中心:千佛井、六边井、洋古井、三眼井、半边井、勺泉井……一口口古井,浓缩了临海乃至台州的历史。

▲有井,才是“市井”。

临海古城所在地,位于断陷性堆质盆地,山中流下的泉水可以在低处汇集,并在缝隙中上涌形成泉井。据年的官方调查,台州城内有古井口,现仍存口,其中口古井仍在被使用,年代跨越晋、唐、宋、元、明、清。

临海不缺水:城外有海水,还有江水,但它们都是汹涌不安的。相比咸淡不定的江海之水,稳定而甘甜的井水更能给居民安全感。面对这数百口古井,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井水不犯河水”

▲老城的文脉依然在流淌。

市井之中,流淌着文脉、孕育着豪杰。自宋代起,这里儒风鼎盛,曾培养出名进士、6位宰相,明代的地理学家王士性是杰出的代表。

尽管台州市已远走更靠滨海的椒江,但临海人依然拥有文化自信,他们时常自豪地说:“千年台州府,满街文化人。”

▲坊,古老里坊制的遗存。

“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山与海,在临海一点也不违和。每一步行走,我们都能感受到山与海的拉锯。吟于街头巷尾的“临海词调”有山风,也有海韵。

▲临海词调。

黄沙舞狮,既有舞、又有武,尚武的风气与江南的舞艺完美融合。

▲黄沙舞狮。

哪怕是地方小戏“大石车灯戏”,唱、念、做、打,都传达者天地间的山魂海韵。

▲大石车灯戏。

山的厚重和海的灵动,更交融在食材与口味之中。

在鱼米之乡的江南,种植小麦且以面食为主的地方并不多见,临海是一个例外。在临海的西北乡镇,不仅可以欣赏金黄的麦浪,更是可以品尝大石垂面、糕水馒头、板油糖、麦饼等花样繁多的面食。

▲大石垂面。

山货美味中,笋的地位不可撼动。笋切小粒,是做糟羹、笋饼、扁食、小馄饨的馅料精华;笋切细丝,在麦油脂、烫面干、姜汤面、垂面饭里不可缺少。

▲各色临海美食,你吃过吗?

虽然城区不靠海,但临海仍管辖着多公里的海岸线,有大小岛屿86个,著名的东矶渔场是一处“海上粮仓”。这里出产的小海鲜,也是台州餐饮业标杆“新荣记”餐厅的主打食材。

▲小海鲜,大有味道。

老县志这样记载本地物产:“民以海渔山伐为业,果瓜蠃蛤,食物常足。”山海之间,岁月流转,孕育了临海独特的饮食风貌。

临海人回报给这片土地的,则是山的厚重和海的灵动所造就的勤劳、质朴与通达。

▲航拍临海涌泉镇蜜橘收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008.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