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天台司马承祯隐洞天

司马承祯隐洞天

胡明刚

天台山的石梁镇,石门岭头之上,有一个山村,叫桐天村,又叫洞天村,因唐代高道司马承祯隐居的玉霄宫(后改名为洞天宫)得名,司马承祯的隐居修身之地,他在这里留下《天隐子》《坐忘论》等传世之作,也留下许多旧迹与传说。司马承祯深受唐睿宗、武则天和唐玄宗三个皇帝的尊崇,曾经多次谢绝进京的邀请。他与李白贺知章等人,结为仙宗十友。

这里是唐诗之路的关键节点,也是道家朝圣之地,因为他在朝廷的地位,许多诗人因为他直奔天台山而来,他们无非出于三个目的,一个是想请他引荐在朝中担任一官半职,求得进身之阶,还有一个就是跟随他学道求仙,得白日飞升境界,再有一个就是喜欢与他行吟酬唱。

桐天村,总让人想起洞天福地。因为司马承祯,围绕洞天这个中心,荟萃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

玉霄洞天隐高道

王修顶老先生打电话来,请我到洞天村看风景。洞天不远,狮子口下去就是,站在狮子口往南看,洞天村的全景就赫然在目,前面是石门关天,山势形如狮子、白象、麒麟,故有狮子白象麒麟守水口之说;再下去就是悬崖绝壁石门峡谷。

转过村口,从石门峡谷的顶上,看洞天村,峰峦围绕所在的平畴,好像一个,村落正好在的凹处,端正得很,他指着四周的山头说,后有屏山(龙皇堂山)巍峨,右翼有文笔峰,左有玉霄天柱峰,前有狮象山,南有水口。所以,这是风水宝地,神仙住的地界,难怪这里是司马承祯和诸多高道在这里居住。

洞天村就是山间的一个小平地,也像一把太师椅。村后就是玉霄峰,也就是龙皇堂前山的南坡,据说是洞天村管辖的地盘,也是天台山的主脉和中心线。现在的洞天村,在唐宋时叫洞天宫,原来是一处道观,后面是玉霄峰,前面是玉梭溪。玉霄峰是桐柏山九峰之一。在卧龙、玉女、紫霄、翠微、玉泉、华琳、香琳、莲花、玉霄九峰回环之中,就是道家所说的“金庭洞天”所在。

桐柏两字,桐为桐树,代表阳;柏为柏木,代表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道教书中,桐柏就是天台的别名。这里与一位高道发生了亲密的关系。那就是司马白云先生,即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年-年),字子微,法号道隐,他大约在天授年间(—)他来到天台山,看见朵朵白云,围绕着这里的山峦,他率先在玉霄峰上结茅修道,称玉霄山居,自号天台白云子。他是河内温县人,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成为知交,人称为“仙宗十友”。

他在洞天村后的玉霄峰天台隐居了四十年,人称司马炼师。就在这洞天村后的玉霄峰下,司马承祯开创了天台仙派。写了《天隐子》和《坐忘论》,他强调,学道就是修心,“学道之功,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因住无所有,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乃合道”。“心有如良田,荆棘未诛,虽不种子,嘉苗不茂。爱见思虑,是心荆棘,若不除剪,定慧不生。”所谓的坐忘,就是静心,收心灭心,心斋坐忘,归于虚寂。他说:“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洞天,司马承祯成了中国洞天福地学说的首创者,他曾经画了《天地宫府图》,第一次明确了中国的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并写文记之。

司马承祯说,“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十大洞天,台州占三个,天台的赤城山的玉京洞,为第六洞天,上玉清平之天。黄岩的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之天”也叫大有虚明之天,仙居的括苍山洞,称为“成德隐玄之天”。三十六小洞天,台州则有黄岩的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之天”,一说在天台石梁,有摩崖石刻为证。司马承祯又说“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其间多得道之所。”台州则占其五:第四福地为黄岩县东仙源;第五福地为黄岩西仙源,第十四福地灵墟,在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北,为司马承祯隐处,就在天封那里;第六十,是天台的司马悔山。

司马承祯既然在天台山居住,自然把自己的居所定为福地,是对此带山水的熟知和热爱。后来杜光庭编了一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就是以司马承祯的《天地宫府图》为蓝本的。

司马承祯所说的洞天,不单单说的他所隐居的洞天之玉霄宫,其实指的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洞天岭上望白云

洞天村上的石门岭,是唐诗之路所必经之处,我们不忽视居住在玉霄峰和灵墟的司马承祯。

洞天村前摩天岭

这条道路通往石梁华顶云端之上,与白云关联密切,既然在洞天村后的玉霄峰和灵墟山隐居了四十年,人称司马炼师。自然在山居之中,白云生处,足能洗心。他在诗中写道:

不践名利道,始觉尘土腥。不味稻粱食,始觉神骨清。

罗浮奔走外,日月无晦明。山瘦松亦劲,鹤老飞更轻。

逍遥此中客,翠发皆常青。草木多古色,鸡犬无新声。

若有出俗志,不贪英雄名。傲然脱冠绶,改换人间情。

去矣丹霄上,向晓云冥冥。

洞天峡谷和灵墟白云,也成了他的寄托。

司马承祯曾经是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帝师,曾经六次应诏赴京回询治国理政之道。可见他在朝廷的地位显赫是众所周知的。司马承祯从天授年间(~)隐居天台,到开元十五年()离开到王屋山居住,圣历二年()他应武则天之诏入京,征召回转天台山的时候,朝廷大臣赋诗属和者竟多达三百余人,由一个名叫徐彦伯的人专门结集为《白云记》,这就是因为司马承祯自号“天台白云子”的缘故。其中,李峤《送司马先生》诗云:“蓬阁桃源两处分,人间海上不相闻。一朝琴里悲黄鹤,何日山头望白云。”这是唐代朝廷大臣最早奉敕赠别天台高道司马承祯的诗歌。

司马炼师故事多

唐朝时的司马承祯居住之后,洞天宫(玉霄宫)规模最大,自大殿到山门直径有三百余米;司马承祯奉诏封山四十余里方圆,禁止樵猎,洞天宫也在其中。唐代时,建在玉霄峰上的洞天宫,三宫六院,布局雄伟,另有石门山居、香淋山居、法宫、白云庵、仙人坛建筑,金庭宫鼎盛时期,有田亩,地44亩,山亩。气派很大。司马承祯谢绝朝廷征召,又一次拗不过,就骑马下来,到了山脚不远处,听人唱歌,心生悔意,就下马回城,那个地方叫做落马桥,附近有司马悔山,被道家福地。

要朝觐洞天宫得先上桐柏岭,至桐柏宫稍作歇息,然后再行六七里陡峭山道,过石门关,至岭头著衣亭,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沐浴更衣,这种仪规非外地宫观所有。

洞天村

传说有四川南充女子名谢自然者,想乘船过海,去蓬莱拜师,漂到一个岛上,有个仙师对他说,天台山玉霄峰司马承祯,是你真正好老师,你不妨跟他学习。谢自然辗转来到玉霄峰,拜司马承祯为师,另建山居一所,服侍司马承祯三年,上山采樵,下厨执爨,离开洞天后,去了王屋山,在开元十五年()羽化,临终时说:“吾自居玉霄峰,东望蓬莱,常有真灵降驾。今为东海青童君、东华君所召,必须去人间。”俄顷气绝,若蝉蜕然解化,弟子其衣冠下葬。

唐懿宗时玉霄宫改名为玉霄观,到了五代时期,居住在这里的道士朱霄外与吴越王钱弘俶又是好朋友,钱弘俶邀请给他去讲经,朱霄外回来后,钱弘俶建造了一座三清殿,到了宋大中祥符元年(),玉霄宫奉旨更名为洞天宫。宋代大诗人陆游在玉霄宫主事过,他在《剑南诗稿》中说,他巡察四川邛州白鹤山天台院,自然回想当年乘着竹轿上洞天宫的情形,不由自主写下《玉霄阁》诗,“竹舆冲雨到天台,绿荫树中小阁开,榜作玉霄君会否,要知散吏案行来”。

洞天石门訇然开

王修顶老先生说,摩天岭有级台阶,不知道他是怎么计算出来的。我想司马白云走在路上,也是步步生云的。

洞天岭古道边是石门峡谷,从洞天村口下来女梭溪,跃过十道石门,化身诸多的瀑布,两旁都是悬崖绝壁,我走到第二道石门就上不去了,看见有人在崖上刻了一首诗,两崖青插天,一溪寒漱玉,中有采药翁,采芝引白鹿。

走到半岭上的一处路廊,山岭更陡峭,在一处冈头,左边的悬崖绝壁,布满道道竖直的水纹,还有深深的裂痕,那是雨水的杰作,一条瀑布凌空高挂,这是洞天村外的另一个水口,从崖下的古道攀登,进入一个石门,东面的石门峡谷深不见底。

洞天石门訇然开

金庭洞天

洞天石扉状若琼台百丈,壮雄而瑰伟奇险,李白既游琼台,又临石门关山,慕山水之神秀,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予以名状:“……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当亲临实地,吟诵佳句,啸傲于岭端风雨明晦之上,其意趣尽出天然了。

山溪清澈地绕洞天宛曲而过,到石门水口,飞舞而下,直捣龙潭,飞瀑隐于谷中,声如雷震,幽谷深不见底。两崖近在咫尺,却不可飞渡,洞天石扉共有九道,在溪谷中两两相辏,高可耸天,唐代诗人方干的《石门瀑布》道出了山溪的韵味,“奔倾漱石亦喷苔,此是便随元化来。长片挂岩轻似练,远声离洞咽于雷。气含松桂千枝润,势画云霞一道开。直是银河分派落,兼闻碎滴溅天台。”

石门岭头旧有着衣亭旧址,下有许多碎瓦片,随手拾起一看,这瓦片很厚,估计也是唐宋之旧物。王修顶告诉我说这里就是接官亭。因为洞天是司马承祯修炼的所在,皇帝都重视钦敬,有很高的地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非常恭敬。

洞天唐诗绕司马

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司马承祯是关键的节点。司马承祯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成为知交,人称“仙宗十友”。开元十三年(),司马承祯出游南岳衡山路过江陵,恰与李白相遇。李白写《大鹏遇稀有鸟赋》一诗,序云:“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与司马承祯遂成忘年交。因为司马承祯的感召,开元十五年()夏李白到天台山,司马承祯是应唐玄宗第四次征召入京的,李白没有见到司马承祯,留下遗憾。但他写下了气势磅礴的《天台晓望》: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天宝三年(),李白去了王屋山,可惜司马承祯去世两年了,他写下了《上阳台帖》,文曰:“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李白落款“十八日”,即当年的三月十八日。该帖为书法珍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唐代,诗人写洞天村风景的作品甚多,唐诗人孟浩然诗曰:“上尽峥嵘万仞巅,四方围绕洞中天。秋风吹日琼台晚,试问人间过几年。因为司马承祯与孟浩然友情十分密切,他到天台山留下许多诗歌作品。在司马承祯的影响下,孟浩然和贺知章曾在越州(绍兴)相会,在开元十八年()漫游吴越之地,在天台逗留了三个月。

玉霄峰下

受司马承祯的影响,贺知章最后在唐玄宗前面提出要求当道士去,皇帝准许了,据说写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之后,也寻到天台,常在天台山负笈卖药,最后得道成仙。

在洞天和灵墟,司马承祯常斫琴自娱,因为他的影响,“仙宗十友”中的宋之问也来灵墟山,司马承祯即以桐木斫琴,制作琴曲以娱之:

时既暮兮节欲春,山林寂兮怀幽人。

登奇峰兮望白云,怅缅邈兮象欲纷。

白云悠悠去不返,寒风飕飕吹日晚。

不见其人谁与言,归坐弹琴思逾远。

宋之问也有琴曲送司马承祯:

河有冰兮山有雪,北户墐兮行人绝。

独坐山中兮对松月,怀美人兮屡盈缺。

明月的的寒潭中,青松幽幽吟劲风。

此情不向俗人说,爱而不见恨无穷。

在司马承祯辞京回天台之时,宋之问有诗歌云:

羽客笙歌此地违,离筵数处白云飞。

蓬莱阙下长相忆,桐柏山头去不归。

司马洞天续法脉

司马承祯之道学先传薛季昌,薛再传田虚应,田虚应传冯惟良,冯惟良传陈寡言、徐灵府、刘元静,再传应夷节、叶藏质。陈寡言再传刘介,徐令府再传左元泽,应夷节再传杜光庭。徐灵府自号默希子,后号桐柏征君,浙江钱塘天目山(今浙江余杭)人,专长于“辟谷”,元和十年(),他与陈寡言、冯惟良跟随随田虚应到桐柏山修道,徐灵府则伴师以居,冯惟良在华琳峰栖瑶隐居,陈寡言居玉霄峰。

唐咸通五年,叶藏质结庵居洞天,号为石门山居。叶藏质字含象,处州松阳人,为司马承祯四传弟子,他建造这玉霄山居的目的,就是整理一套道藏。咸通十三年,他向唐懿宗启奏,取名为玉霄宫,得到皇帝的准许,在宫内建了一座钟楼和一座经楼。有一件如铎一样的禹钟供奉在钟楼里,据说来自于越王勾践宫中的礼器。他整理出来的道藏则放在经楼,有七百多卷。他焚膏继晷,编辑整理,完毕则题上“上清三洞弟子叶藏质,为妣(母)刘氏四娘造,永镇玉霄藏中”。这套道藏叫做“玉霄藏”,有千余卷之多,是当时全国两大道藏。为了防火,他在桐柏宫北面的玉霄峰上,找到一座石窟,再建斋藏经,王修顶说,那个藏经洞就在茶山的边上,他经常去上面行走的。

王修顶老人讲述司马承祯故事

陈寡言,字大初,越州诸暨(今浙江诸暨)人,他隐居于玉霄峰,常以琴酒自娱,每吟咏则放情自适,他写了几首咏赞洞天宫的诗句:

照水冰如鉴,扫雪玉为尘。何须问今古,便是上皇人。

醉卧茅堂不闭关,觉来开眼见青山。松花落处宿猿在,麋鹿群群林际还。

我本无形暂有形,偶来人世逐营营。轮回债负今还毕,搔首翛然归上清。

与叶藏质不同,玉霄宫住着左元泽,则不研究道经,却注重修炼。他是永嘉(今浙江永嘉)人,赋性耿介,不俯仰于时。他师事徐灵府,在玉霄峰住了三年,不吃五谷杂粮。整天到山上采摘野果,当然还挖掘黄精,他拿着一个布袋,一出去就十几天不回来,附近村人在砍柴的时候看见他与三只老虎坐卧在一起。

洞天是浙东唐诗之路上重要的节点,诗人写这里诗句,总是带着道家的色彩,皮日休《寄题玉霄叶涵象尊师所居》诗云:

青冥向上玉霄峰,元始先生戴紫蓉。晓案琼文光洞壑,夜坛香气惹杉松。

闲迎仙客来为鹤,静噀灵符去是龙。子细扪心无偃骨,欲随师去肯相容。

陆龟蒙有《和袭美寄题玉霄峰叶涵象尊师所居》诗云:

天台一万八千丈,师在浮云端掩扉。永夜只知星斗大,深秋犹见海山微。

皮日休《寄题玉霄叶涵象尊师所居》诗云:

青冥向上玉霄峰,元始先生戴紫蓉。

晓案琼文光洞壑,夜坛香气惹杉松。

闲迎仙客来为鹤,静噀灵符去是龙。

子细扪心无偃骨,欲随师去肯相容。

陆龟蒙有《和袭美寄题玉霄峰叶涵象尊师所居》诗云:

天台一万八千丈,师在浮云端掩扉。

永夜只知星斗大,深秋犹见海山微。

风前几降青毛节,雪后应披白羽衣。

南望烟霞空再拜,欲将飞魄问灵威。

洞天与灵墟山一样,都是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浙东唐诗之路根源就在司马承祯,此间的仙道诗意,则为别处所无。

(本文据胡明刚新著《石梁纪》摘编,该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和网络上均有上架以供选购)

来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