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新闻网丨路丽明吃苦耐劳的好媳妇抽屉

天台山大部分自然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年轻人大多进了城,很多房子空了,显得有些冷清,但黄毛村蒋婆婆家的日子却过得红红火火。梯田上时令青菜长得绿油油的,山坡下铁丝栅栏里的鸡鸭鹅叫得嘎嘎的,每到饭点,蒋婆婆的四个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孙媳妇十几口,加上木工厂干活的七八个工人以及常年不断的客人,二三十口人围着三张大桌子吃饭,热热闹闹,外人都说这才是地道的“农家乐”。

用蒋婆婆的话说:这么一大家子人能这样热热闹闹和和美美聚在一起劳动和生活,多亏了我家大儿媳妇;连村里的人和客人们也说我家好福气,娶了这么好的儿媳妇!

大儿媳叫路丽明,今年45岁,嫁到蒋家二十多年了,中等个子,长得端庄大方,见人就笑一脸温柔;除了蒋婆婆,大家都叫她“大嫂”。刚嫁到蒋家时,三个弟弟常年在外打工,农活和家务基本靠他们两口和公公婆婆。她除了下地就是喂猪做饭,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是婆婆的好帮手。

大嫂手脚麻利,烧得一手好饭。在天台,能否做出一张香喷喷的麦饼和外焦里嫩的糊拉汰是衡量一个新媳妇是否合格的标准,而大嫂这两样都做得让你吃了一张等着下一张。新世纪初的一天,在宁海卖手机的老四和朋友在路边一家很红火的“天台小吃店”吃麦饼,朋友都说好吃,他却难以下咽。想起了嫂子做的麦饼,租了间门面房就把大嫂一家拉过来开小吃店。开张半年,糊拉汰从一张2.5元涨价到3元,然后是4元、5元。老四后来说,涨价不是为了发财,而是确实客人太多受不了。每天刚开张就排起队,忙到半夜才能收摊,客人挤得每天都吵架。先是想靠涨价减轻压力,怎么涨客人也不减。最后加上老四的媳妇和老三两口三家一起做,照样忙不过来。老四说,“天台小吃投机取巧做不出来好味道,偷工减料咱也不干。可每天累得干鱼似的,时间长了谁都受不了,后来只好不做了。”

一靠大嫂手艺,二靠兄弟齐心,兄弟几个在天台县城买了楼上楼下一个门洞。

吃苦耐劳是中国农民的传统,从大嫂身上就能看到这种品格。

老三在老家也没闲着,组织了建筑队和木工作坊,还把周围大片撂荒地租下来种庄稼、果树和中药,家里盖起了新房,蒋婆婆又添了五六个孙子孙女。在当下,一家十几口人聚在一起,过年热闹几天可以,成年在一起生活麻烦事儿多着呢!何况每天中午一起吃饭的工人大多是周边的乡亲,要是家里没一个既能做完这一堆“做不完的家务事”,不动声色地化解各种麻烦于尚未发生的能人,这红火日子长不了。蒋婆婆七十多了,这活儿就落在大儿媳路丽明身上。

蒋家做饭的活可不简单:二三十人的伙食,每顿要有荤有素七八个菜(这在单位里要两个炊事员)。另外还有5头肥猪、23只土鸡、9只麻鸭、2只鹅、2条狗和花猫一家4口等45张嘴等着喂。最麻烦的是,蒋婆婆家的饭桌要求“原生态”:大米是自家稻子碾的,油是自家菜籽榨的,各种瓜果蔬菜芋头土豆花生红薯是自家种的,鸡蛋鸭蛋是自家鸡鸭下的,豆腐豆浆是自家黄豆磨的,时令水果是山上和自家树上摘的,连吃的猪肉都是自家养的土猪杀的……,这一下子平添了一大堆活儿。几十个人吃的菜,还要那么多品种,要坡上沟里三大块地种才行。今年山下菜场茄子贵的时候8元一斤,蒋家的茄子吃不完还送桐柏宫几十斤。除了几十口人的吃,还要洗晒衣服、打扫卫生、下山买零用、抱侄子照顾侄女。做好这一大堆听起来就头蒙的事儿就是大嫂每天的任务。

天不亮就起床烧火做早饭,做好后把头天晚上换下来的衣服被单放洗衣机里(经常两桶);然后叫醒“小仙女”(老三的二闺女)起床穿衣洗漱梳头吃饭,送走上学的孩子们就打扫厅堂和院子卫生;大家起床吃饭时她已经下山买东西了。等大家都出去干活了,她才吃早饭。收拾完厨房餐厅,把中午要做的菜洗好切好,把鸡鸭鹅猪狗猫都喂了,把洗好的衣服晾上,就下地摆弄那几块菜地了。山里十一点就吃午饭,十点就要准备午饭。打仗一样把饭做好,等大家都坐下了,她就从弟媳妇手里接过还在吃奶的小侄子,让弟媳妇抓紧时间吃饭……。

说实话,这么多活一般人从早到晚手忙脚乱不歇气也干不了,但大嫂显得游刃有余。经常会在木工厂里看到她在扫木屑刨花,给老公打下手做木工活。晚饭都是自己家人,今天是麦饼,明天饺饼筒,后天糊拉汰,大后天炒面干,包子饺子面皮扁食什锦糕五味粥,保证每天不重样,山下的天台小吃店里也没这么全!

理想的媳妇应该有几个标准:长得要端庄大方,干活要勤快利索,还要能烧一手好菜,这些标准对大嫂来讲不是问题,都能打满分。有一个标准最重要,就是脾气要好,懂道理,上能孝敬公婆,下能处理好弟妹妯娌之间关系,与街坊邻里也处得和睦。当然,如果还能任劳任怨,受得住委屈,那才十全十美——路丽明还真够这个标准!

常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有钱人家多了,能一家三代弟兄几个齐心合力在一起搞家庭经营,常年在一个锅里搅饭勺的,还真没见过。蒋婆婆家老三对外,没有他拉来的生意聚不起这么多兄弟,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但是他大嫂是运转的轴心,二十多个人不是每天见到老三,但每天都要围着大嫂转。她这里稍有磕绊,这个机器就转不动。可以设想,哪天大家进了饭厅看到大嫂沉住了脸,恐怕心里就七上八下不踏实了。可这么多年,无论何时何地,所有人都只看到那张额头上淌着汗珠,笑意挂在眉梢的俏脸。老三朋友多,每天都会多准备一桌菜。人少了还好说(有那45张嘴不怕剩饭),经常都吃过饭了说又有七八个客人要来。会做饭的都知道这最麻烦,但大嫂总是笑眯眯地:先到茶室喝茶,很快就好。一会儿有荤有素的一桌菜就摆上了。

有件事最能体现大嫂在兄弟和妯娌心中的位置:老三媳妇生大闺女的时候,一家人和老三的亲家母都在产房门外等着。突然产房里传出婴儿哭声,门开了个缝,一个小护士伸出头说:“只能进来一个,说让她大嫂进来。”

但凡来过蒋家和周围乡里乡外的都夸路丽明是好媳妇,不是百里挑一,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前些天县里评“好媳妇”,赤城街道办事处就把路丽明报了上去。

一天吃罢饭,一个工人对老大说:“你真有福!”老大说:“是呀,都说我有个好媳妇。”另一个工人说:“算了罢,有了大嫂所有人都享福,她是大家的好媳妇儿!”

来源:天台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55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