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谈台州各县市十余年发展规划对比上
对于经济之类这些并不内行
所以只是站在研究地图的角度上去参考,是另一种视角。
纯粹是一种爱好,不作其他考证。如有差池,望请海涵。
台州这几年发展迅速,各县市也是高楼崛起,阡陌相通,规划之势也是已成雏型,是一件奔达喜事,在研究地图时看的见发展,无意间拉回到早些时候的卫星地图,区别真的显而易见。因才撰此文,仅供笑谈。因为拍摄时间原因,各地差距略有浮动,但尽量选择最大时间差化区别,以显效果。
黄岩篇
既然身居黄岩,那就从黄岩说起。
年的黄岩还拘囿在老城区里,从地图上来看可以明显看到那时候的王西区块,马鞍山区块都是水田一色,根本没有建设,就更别说王林区块的火车站了。
王西台科院的入驻,这也让曾经桔林遍地江边螃蟹乱爬的王西就走进了学院风时代,而周边实在没有什么来衬托台科院的学院风,所以估计以后也就是以住宅为主吧。要不然值得有所联系的是原马鞍山发电厂旧址听说被保留建筑,那如果政府在这里造一座景观桥,那么北城的杜甫公祠,翠屏山的摩崖石刻等到是可以串起一道人文线,而马鞍山电厂旧址可能就成为台科院的后花园,也就会衍生出文艺范的店作为逗留,写满风花雪月,毕竟江畔山峦都是诗意嘛。
()
()
台州火车站是年开工建设,09年投入运营,所以03年的王林就是属于良田一块,估计那时候还在为火车站的选址而唇枪舌战。王林区块也许还不知道以后会面临拆迁的命运,因为在05年才批准的可行性报告,但从最新卫星地图来看,火车站区块建设已形成明显的雏形,加上王林洋半岛的如火如荼的建设,曾经的烂水田已经变成高楼林立,值得庆幸的是曾经因为水涝而舍弯取直的的永宁江,在五水共治的政策下将恢复杂草丛生的废弃水道,那么逶迤的永宁江将把黄岩带入绵延的永宁江时代,这应该是黄岩区另起的一段辉煌的起始时代。
()
()
有水则灵,借鉴其他城市发展规划,有名的上海的黄浦江,广州的珠江,连省会杭州都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所以黄岩要发展迈向永宁江时代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现在区政府对面北岸的吾悦广场建成,加上住宅楼林立,如果东面区块曾按照原规划有超高层建筑加入,再辅以其他商业广场写字楼和酒店加入必定是CDB级别,但从目前拍卖土地规划来看最高不超过99米的标准,那么黄岩区域中心的中心也就有点悬乎了,曾瞎画过这个区域的规划图,一直是觉得这块地是有如上海浦东之势的,环抱有情水,西江水注入,虽水势浅显,但毕竟有城区内第二大支流注入永宁江,而且借永宁公园的超高人气,南城区块很难能与之匹配作为未来黄岩的中心,但这不否定以后我们政府会大手笔打造出一个的黄岩中心,毕竟南城的发展空间还是空前巨大的,而且黄岩的中轴线应该是要通往富裕的院桥。
()
()
03年值得庆幸的是北城开发区的建设是如火如荼,道路网络纵横,虽然甬台温高速横贯全城发展有点拘谨,但这不妨碍高速路以西有大片土地等着开发,那时黄岩发展势头迅猛,也急需有规模的厂区来武装黄岩曾经辉煌的发展历史。东城开发区作为未来和椒江的发展对接地,工业发展长远来看,肯定会影响到城市化对接。但北城开发区不一样,西北就是山脉,除了道路至少不用太考虑城市化发展,而作为经济开发区是最合适不过,那时候土地价格并不昂贵,而农业也在没落。这一扩张倒是把黄岩城区的版图给拉大了。
()
()
11年绿城在黄岩以当时的高价王拍的的现在宁江明月这一块,虽然地广楼高,也会有希尔顿酒店入驻,但是从总体的区域板块来看,虽然是处于黄岩西到狮子山以东到方山,北到黄土岭,南到十里埔以北往西延伸到金山寺3.5公里左右这范围辖区内的中心,但应该只是黄岩副中心,以服务新前未来发展为契机,而且它也以住宅为主,并且高速公路横跨,就像一道墙划分了东西两城。这在曾经高速公路规划上,也许并没有考虑到大黄岩的区域范围吧。
()
()
毕竟黄岩还在城区那一亩三分地里拆迁重建,这已经需要许多年去咀嚼了。拆虽好,但是在曾经有过千年辉煌历史人文沉淀的黄岩,三巷七十二坊也渐渐变成传说。几百米长的桥上街最多也就只能撑起黄岩一段历史,那些藏有美好写满历史的街巷将会消失掉,徒留一地怀念,这也是一件难过事。所以桥上街街区如能整片规划作为历史街区发展,和椒江的海门老街,路桥的十里长街呼应,再把现基本属于闲置的塔院商城物以利用开发,联合江北商务区形成一个一旧一新的商圈,那么也是相得益彰,盘活这一圈的商机。
五洞桥也可以看见曾经的历史,也能触碰现在的恢弘。
而老黄岩城区能叫得起名的直下街,司亭巷还有永宁街等几条老街,以旧修旧,加入新的元素修缮,不要一拆而完,也算让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区留有传承的东西值得目睹和念想,也算是一件幸事,往南和往西或往东去扩建新的城区,应该是更好的远瞻。就如现在对孔庙的维护,是多么好的见证。这座城还留有古老的灵魂在倾述它曾经的走过的辉煌与未来的辉煌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毕竟这些文明和历史是无法复刻的,在崇尚保护历史的程度上,其他地方都在极力保护和修缮,然而黄岩曾经留有那么多的古巷和街区,都可能变成新建的一座城,它的故事也就留在书上,或留在记忆中。
后人能够看见的就是一座崭新的城,对曾经唏嘘不已。
除了偌大的九峰山巍峨不变,还能让一代代人记得的可能是九峰公园留给大家的回忆。
看双塔入云,见证黄岩变迁。
椒江篇or台州市经济开发区
椒江要走入一江两岸时代应该是非常棒的远瞻规划。
虽然任重道远,可建设城市就要这样远大目标,毕竟建城都是百年之计起,所以这这为迈入太台州起了一个新的篇章。
椒江地形狭小,实在没有发展的余地,要不是台州市的迁入,椒江应该只能是明珠里以西这一区域到金三角以东的小打小闹,03年时候的金三角才刚开始不久,葭止再往北一点基本上属于农田一块,连椒江大桥也刚开始筹建,所以台州大道沿线时候也只有荒芜一地,明珠里以南也刚起头开始打造居住群了。更不要说84年时候的椒江了,那时候真的是弹丸之地,就如深圳开始时候的小渔村一样。
对面的电厂也开建不久,三区之间只有茫茫田野,三区各自散落还属于那时候的黄岩市,然后机场已经投入建设在87年启用,往东的工业区就是海滩涂,是借助94年台州市搬来之后才持续发力,92年商业街的开建也就代表了新台州市的建设开启了宏伟的蓝图,但那时候为什么要在偏僻的东山区块率先开工是百思不得其解,毕竟到目前为止那边的发展已经追不上其他地域的速度。
()
()
00年台州市政府大楼的建设完成,特别是台州经济开发区商业街以南区域,及枫山村以东,向外扩张的速度飞速。虽然那时候中央商务区拖延了很多年后才上马建设,但是那时候台州市的整个框架布局就已经初步雏形,想必应该是走着谨慎路线的建设,不然飞龙湖的建设也不会在拖延许多年后才上马。
()
()
说到椒江就基本上就可以提台州市的建设了,毕竟现在椒江区已和经济开发区连绵一片,当初市政府选址于此,也是颇煞苦心的。
为了大台州圈,偏西南的中轴线,直指三区中间挖一湖,再起名飞龙湖,肯定不是无故为之。不然花那么大心血就为了造一个如西湖般的地方,想必谁都不会干吧。
白云阁造那么高什么用?本来一秃秃山顶在07年造起白云阁。灯火通明,裙楼如龙逶迤在白云山顶,这就和母亲河灵江还有椒江有关了。
看江上三座大桥一座比一座高。不就是把母亲河上乘势而下的飞龙拦住嘛。从临海灵江飞奔而来,看到第一道桥停了一下,又继续走,08年开工的二桥第二又拦,还都是网,转头一看那山上怎么光灿灿的好像兄弟一样,那就留下来一起玩会呗。但是拉不住,所以才继续建造沿海高速大桥。这样锐气顿减,气象都涌向两岸大地,这也就是有了一江两岸的契机。
然后白云山北侧和隧道口为什么寺庙道观教堂密集遍布,就是为了让好不容易进入台州中轴线的龙脉留下来造福台州这刚刚崛起的城市。能向中等城市迈进,也能行成真正意义上的台州市。而不是现在三区散落的局面。
岩屿路隧道不也是在差不多那时候开通的嘛,然后洞口直对台州中轴线往西南引,那是台州的未来,为了不让这股气象直冲市政府,避开了正南的直冲,这就是为什么要造香格里拉房子挡一挡了,再说市政府大楼正对南面,一马平川,这么大大客人留不住呀。要跑走,不利于三区发展。所以市民广场上那圆溜溜的湖水备受吸引,一看湖里还有颗珠,那就再玩会呗,还有台州大厦和耀达大厦这两座门神一样的高层相对望就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那就再挖点湖让你玩会,不要跑得那么快。
和合公园的也随后跟上建设,一看前面那个湖,哦,那边还有一颗真珠,那就不玩市民广场湖里这个虚珠。直奔中央公园后来换名为和合公园。
嘿,兄弟你也在这里呀,那我就在这里多待待,被规划成金蟾形状的和和合公园四周就是城市的中心CBD呀。不弄些非富则贵的建筑的都压不住这气象,好了,银行成堆,台州最高楼也在此,其他高楼也应然而起,也就让引入到这里的气象能带动这一区域的旺象。
被引来的脉龙好像也出不去了,那再往前走走看看,就到了正对轴线的体育场缺口,被引导了这里,但到这里也不行啊,这离大台州共同发展的梦想还有点差距,不利于三区合并。
龙喜水,那就多挖点湖吧。
别有心意的飞龙湖就出来了,而且在井马水库以东轴线上,以后还得再挖一个湖,加上井马水库的水,这不就想让好不容易飞来的龙,可以在这偌大的绿心之地逗留,一看有山有水,结穴于此,造内环也就势在而为了,为了带动气息流动,就是为了加快大台州的发展,让三区早日合并。
而往沿海地带的绿心泾也正是在内环附近现在徐山泾这里开始,这就是政府大力开发沿海的原因,人工造一条大河也不是一无是处的,要雨露均沾的发展复合式大台州城嘛。
路桥篇
作为商贸重镇的路桥,因为机场所处的位置,局限了不能往东发展的局面了,那边地域宽广,要建设也就是以后的规划事了。再说了往东也不利于三区合并,在路桥区和椒江对接的建设外,就不断往西扩展,不是没有道理的。
路桥在94年之前属于黄岩。
82年时候小商品市场的建设和繁荣就无法满足于原来的那区区石浜山以北区块,毕竟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市场经济,也就带动了建设,因此路桥的繁荣也是必然,但是后来发展停顿,被义乌后来居上,这应该可能和当时政策有关,错过了最佳黄金发展时间,也是可惜。
从十里长街开始扩展路桥的商贸之城,定位也是非常明确。
路桥在那时候应该也不知道以后的台州市会迁徙到椒江和椒江变成现在这样即将融为一体的局面指日可待,那时候往北扩总体的规划发展把握的很到位,毕竟那里一地平川没有任何阻挡,造路的成本都节省了很多。
依靠石浜山的山龙气象开始往南和往西建设。但是当初区政府的选址对于老城区来讲算是中规中矩的先见之明。可对于当时的现有规划来讲,可能许多人都觉得为什么要搬出去那么远。
大格局和小格局的眼光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那时候区政府大楼再往西搬到桐屿的区块,可能会被当时所有的路桥人民骂的狗血喷头,那么偏僻的地方搬去干嘛。现在路桥的发展,中央的和石浜山的山龙脉象老早失去了对等局面。左青龙右白虎当它们相互不对等时候会出事情的,可把中央山作为曾经的右膀也是基于那时候的格局绰绰有余。
可后来的不足之势就就显而易见。
横延在院桥和路桥之间的冒峰尖也就是广化寺所在的地方,如果说为了太台州的合并,是更适合路桥区块的衍生。但那时候谁都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只有茫茫历史足迹在默默的倾述着它的气息。
路桥在中央山公园和石浜公园之间的发展在02年之后才转换到往西的纵深建设,虽然之间的建设也都是在徐徐渐进。但是在之后几年,若不是拆迁的问题,发展的会更快,可路桥有鉴洋湖这么偌大的一个湿地水网作为朱雀明堂,往西发展的脚步只会越来越快。吉利集团这个大财团的进入更是加快了这个区域的发展,之后其他项目前赴后继的雄起。
那时候台州搬到椒江是有多少人顶替了骂名,觉得是一种多么多此一举的政策。可现在回过头来看,临海的发展怎么可能承受的了中等城市的发展,它的狭长地域连辖区内的杜桥都无法比拟。
更不要说茫茫温黄平原这一块平坦之地了,所以怨声载道,所以风波四起,但是却不知这一地域其实比温州更有潜力。
认清自己本质,找好自己位置,只要去做就好了,成绩可能很慢,但是努力是不会白努力的,这些历史都写在那里。
对于个人来讲,一百年足够长,可对于一个城市来讲,年可能只是属于一个起步,有多少人能认识到20年后的台州会是这般模样,只不过是身居一方,周边一亩三分地不过几时如此罢了。却忘了历史的推手会在无形的往前奔走,浙江以南最大的平原,成立台州市三区复合城市在未来某天会成为一个拍手叫好的事情,这身居浙江中部一马平川的温黄平原总会在某天散发它的光芒,路桥就是这光芒里闪闪发亮的一道光。
就算我们这辈子等不到,那我们留给我们后代一些东西,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一如白娘子和许仙留给杭州的传说,也是在千年之后。
教育百年大计,那建城年也是百年大计,谁说台州在百年之后不是一座辉煌之城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888.html